第12章 你看,這不巧了嗎(第2/2 頁)
軍內部如何統一意見的,結果不曾想火燒到了自己身上。
劉邦抽了抽嘴角無語道:“這朱能幹嘛非得拿乃公舉例,不能說我點好?”
底下一眾不由得低著頭翻了翻白眼,自家主公什麼樣子,他們最清楚不過,不需要安慰的。
果然下一秒劉邦大笑了起來:“不過他有一點說的不錯,十戰九敗又如何,這天下終歸還是到了公的手裡,哈哈哈。”
等到劉邦笑夠了,蕭何開口說道:“這建文帝聽信流言,在緊要關頭撤回大將,實在是自毀長城之舉,莫非這就是之前神蹟所說的巧合?”
-----------------
唐朝。
諸多時空的李世民不由得感到牙疼,這不怪他,實在是當年李淵乾的這種事太多了。
剛起兵太原的時候,李淵就想撤兵,是他李世民大哭勸阻才沒讓大唐死在萌芽裡,後來更是如此,以往種種,真是讓人感慨不已。
武德九年的李世民還與兄弟們在大帳中不露聲色,而貞觀三年的李世民高坐大殿之上,放任情緒沉浸在過去,更是無比同情建文帝手下的將領。
-----------------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朱棣一方重新穩定軍心,而南軍卻被後方捅了刀子,失去了一員大將,他們很清楚,朱允炆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本來燕軍的軍心只是暫時穩固,倘若再來一場大敗,那就絕對不是簡單幾句話能解決的,起碼一段時間內是無法組織有效進攻的,這樣一來,南軍的增援快,必然可逐漸打退燕軍。
-----------------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瞻基看向爺爺深陷困境,雖然已經知道最後結果,可仍然免不了擔憂。
見孫子擔心他,朱棣樂的笑開了花:“好孫兒啊,爺爺沒事的,咱們不都知道最後結果了,爺爺大獲全勝啊。”
一邊安慰,一邊不忘記教導朱瞻基,軍心穩固方面的策略。
-----------------
秦朝。
始皇帝看到朱允炆聽信流言,心裡滿是不屑,這建文帝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懷疑,說到底還是怯懦,選擇了相信。
同時他也明白,這流言不可能平白無故起的如此恰到好處,京城肯定有不少朱棣的人在暗中散播。
他並不認為這種方法有什麼不好,能贏就是好,可惜長子扶蘇還沒明白這個道理,唉。
-----------------
【二十七日,何福與平安的糧草再度被朱棣打劫。朱棣將糧草部隊從中間打斷,便開始撤退,等到援軍趕來追殺時又早早的埋下了伏兵,何福大敗。】
【這導致南軍極度缺糧,怎麼辦?只能突圍了,於是大家約定了突圍暗號:三聲炮響。】
神蹟的聲音變得有些幸災樂禍。
【二十九日,燕軍對靈壁駐軍展開了正面進攻。打頭的炮兵剛好——連發三炮。】
【你看,這不巧了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