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王鐸(第1/5 頁)
而張延禮卻滿不在乎,直接說道。
“無妨,若有大量流民,吾自會讓他們有去處。”
張延禮反正準備擴張和移民,若是人口大爆發,也是好事。
見張延禮知道這個問題,張延綬也沒有繼續堅持。他的性格就是這樣,只要張延禮做出了決定,他都會執行,無論他本身的想法是否支援這個決定。
結束了與張延綬的對話,見周邊仍舊風平浪靜,張延禮也沒急著去往武功,繼續在靈州替張延綬保駕護航一段時日。
而時間很快來到五月,這段時日,周邊局勢變化飛快。
首先是目前唐廷實力最強的高駢那邊,五月,朝廷對高駢丟掉最後一絲期望,罷免了高駢鹽鐵轉運使之職,以韋昭度代之。當然,朝廷也怕高駢翻臉,加授高駢侍中的虛銜,並增實戶一百,封渤海郡王。
而高駢之前已經失去了都統一職,從法理上失去了東南軍權,如今又喪失東南財政權,若是其有能力穩住內部還好,若是一個不好,被手下兵變也有可能,朝廷大機率還會予以預設。
而高駢對此的反應是,屢次上書為自己辯解,稱“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提到了秦王子嬰繫頸於軹道、漢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直指聖人為“亡國之君”,甚至斷了給朝廷的上供。而朝廷雖然惱怒,但對高駢其實已經沒有任何制約手段了,甚至不敢剝奪他的郡王一職,只是輕飄飄駁斥。
高駢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與此同時,蜀中也不太平,邛州牙官阡能因公事違期,懼怕陳敬瑄酷刑,直接作亂。從三月開始,阡能聚眾達萬人,橫行邛、雅二州,而後蜀人羅渾擎、句胡僧、羅夫子、韓求等各聚眾數千人,相繼響應阡能,屢此大敗官軍,其勢愈熾。
目前聖人仍在蜀地,因為此次兵亂,政令難以傳達。不過這些兵亂暫時也成不了太多氣候,朝廷餘威仍在,在蜀地還是有些統治基礎的,這些兵亂只能慢慢動搖唐廷的威望。
而與此同時,中書令、諸道行營都統、權知義成軍節度使王鐸領禁軍及山南西道、東川等藩鎮軍隊進入周至,周邊各鎮亦遣兵馬到他帳下彙集,連之前大敗的朱玫、拓跋思恭、李孝昌等人也派兵入王鐸麾下。
這種情況下,張延禮也沒辦法繼續在靈州拖延下去,只得帶兵迴轉加入王鐸軍中,估計武功縣的大營以後都可以廢棄了。
張延禮給張延綬留了三千兵馬,都是胡兵,以秦歸為首,讓其保護好張延綬。
而張延禮自行率領原先的六千兵馬,一千增援的胡兵,一千党項人和一千靈州牙兵,合計九千一併帶往武功,與大軍匯合。
等見到幾人,發現武功縣一切依舊,沒什麼變化。
而張延禮一來後,立刻召見了軍中幾名將領,他要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見眾人到齊,張延禮也不客套,直接說道。
“如今王相已經率領大軍來此,諸軍本為神策軍諸將,如今崔都頭、竇都頭二人可願重歸王相麾下。”
聽聞張延禮此言,崔則禮、竇續二人皆詫異的看向張延禮,之前對方一口氣吞掉神策軍,一副老軍頭的做派,但如今王鐸領大軍來長安,張延禮居然真的願意將神策軍交還給朝廷。
二人一時之間不知道張延禮的真實想法。
而張延禮卻也有自己的打算,實話說,這神策軍戰力一般般,養這些人成本不低,若是吞不下,實在沒有必要繼續握在自己手上,空耗錢糧。
只有忠於自己的兵、能打的兵,才是越多越好,至於這些不確定的烏合之眾,還是免了吧,此時放棄還能在王鐸那邊博個好的名聲。
“屬下願意聽從都統差遣,為指揮使效命。”
聽聞張延禮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