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野澤上的流言(第1/4 頁)
“這個李左車……”武臣猶豫起來,“會不會出太行而對我等不利?”
張耳搖頭:“至少目前不會。兩郡之地要先理順,還要攻霍邑以入關中伐秦,而其背後還有雁門郡的北疆秦軍為威脅,雖然據稱他收納刑徒後已經擁兵十數萬,但也暫時無餘力謀趙。不過將軍,我們應儘快派人去太原郡與之結盟,確定兩家邊界。李左車乃趙武安君之後,在趙地的名望大大高於我等南來之人,如其他真要謀趙地,還真是個大麻煩。”
“耳公說的是,不過何人適合出使?”
“將軍忘了前幾日獻全部家財來投大王的那個召騷了?僕與他敘談間,他曾提及在藍田曾與李左車謀刺秦帝,顯然與之相熟。”
“那麼他會不會就此反投李左車?”
“將軍,這就是僕要說的另一樁大事。”張耳突然身子一直,然後一個拜禮行下去,匍匐在地:“臣請將軍稱王。”
陳餘顯然事先與張耳串透過的,也一個正拜禮:“臣,陳餘,請將軍稱王。”
武臣張大了嘴巴,一下給兩人弄愣了:“耳公,餘,快起來快起來,爾等這是幹什麼?”
張耳依舊保持著匍匐的姿勢,只是把頭抬了起來:“將軍幾乎兵不血刃,得故趙之地,並分兵去奪燕地,要不了多久,將軍就將成為燕趙之地的主人。張楚王勝,出身微賤不提,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且猜忌善妒,任由小人為患,陳郡已呈離心之象。將軍何需再受他人節制?如今,太行陘道被封,將軍已無法再從側面助文公伐秦,然張楚王會聽將軍解說否?”
他堅定的看著武臣:“將軍現擁兵數萬,占城數十,且將軍取趙乃以計得之,趙地未經兵災,民力尚存。張楚當下四面出擊,所餘兵力僅足自保,將軍稱王,即便張楚王不悅也鞭長莫及。趙地乃向來出精兵之所,將軍據地稱王后可招募青壯,擴充軍力,練兵備戰以待之。”
“而張楚一方,若文公可破函谷滅秦,則需花費精力穩定關中。關中最終穩定之時,將軍已站穩腳跟,兵強馬壯,又何懼哉?若文公伐秦失敗,秦帝就算再昏庸,也必然起關中之兵伐張楚,張楚又如何可有餘力對將軍?臣認為,此時正是將軍稱王之良機。”說完,又低頭以首貼地。
武臣連忙站起來,走到張耳和陳餘跟前把兩人扶起:“先起來,此事容我思之。”
待兩人重新坐定,武臣又問:“耳公所言出使太原與某稱王相關聯,可否詳言之?”
張耳一拱手:“李左車據兩郡之地反秦,必稱王。臣若所料不錯,李左車會稱代王,畢竟其祖武安君在代地仍有根基。若王上亦稱王,則為兩國之平等之交,且王上不再冠張楚之名,代王更易心安,畢竟張楚之名當下仍然過於霸氣。”
張耳頗具信心:“另外,適才也曾言及,代王必經霍邑伐秦,蓋因其所收納刑徒中半為楚人,楚人深恨秦也。而代王身後又有雁門秦軍需防範,所以力不能及趙地,也就正是王上穩固根基發展之時。王上若於稱王后封召騷為丞相再遣其出使代王,一方面獎其獻家相助之德,另一方面既已為趙王相,就算復投代王最多也不過一王相之位,其又何需再求?”
武臣心動了。自己本是陳縣一庶民豪客,現在就算頂了個將軍的頭銜,也不過閭左之王的臣子,而若自己稱王,不但擺脫了向一閭左閒民俯首稱臣的不堪,還可從此邁入王族行列,光宗耀祖啊。
他看了一眼張耳,這老朋友說的不錯。自己得趙地幾乎未經征戰,全憑那個叫蒯徹的策士之妙計(可惜他未能留下輔佐自己),兵不血刃而得二十多城,民力未衰,根基牢固。故趙本出勁卒之地,只要將自己兵力擴充到七、八萬,又何懼張楚問罪?
至於暴秦,就算周文伐秦失敗,秦的鋒銳第一時間必定指向張楚,待張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