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第3/4 頁)
所以,他們離開周部的時候,一定是帶走了一批得用的人的。
周和吳的關係如此緊密,還真是讓人不得不警惕呢。
而句吳弄出來的這個亂子,更讓大商對他們報以了強烈的警惕之心。
句吳的位置在荊蠻、淮夷與東夷之間,離句吳最近的方國、部族有攸侯的攸國,和彭祖氏的彭國。
彭祖氏是大彭氏的分支,他們歷來在朝中擔任史官一職,因為史官人才的難得,所以在比干的記憶中,一直到漢朝,史官一職都是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更後面的時代他不清楚,但是漢朝,修了《史記》的太史令司馬遷,他就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太史令之職,他們的家族,從秦朝起就是史官。
彭國就在攸國的附近,比攸國稍微靠近大商王畿區域,但是也沒離邊邑太遠。
攸侯喜同帝辛一道徵孟方去了,和孟方相比,攸國離大商王畿反而算是比較遠的。
攸侯喜不在,攸國雖然有人主事,但也是群龍無首。
然後攸國就遭襲了,沒辦法,他們只能把問題報到王畿之中,讓比干等人來處理。
襲擊攸國的就有句吳的人,數量還不少。
其實仔細想想也能知道這是為何,比干自己是見過季歷的,從季歷到現如今也不過是短短几十年的時間。
古公亶父因為喜愛姬昌這個孫子所以想要立其父季歷,那要等到姬昌表現出聰明才智的年紀,和比干第一次見到季歷的時間也不會差多少年。
這麼一點時間,泰伯等人白手起家,想要完全教化蠻夷之族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代人的時間都沒過去呢!
不管怎麼說,作為子姓方國的攸國遭襲,襲擊攸國的除了夷族居然還有句吳這個由姬姓的周部之人組成的部落,那就很容易挑動大商的內服官們的神經了。
遙想當年,也是大商新君繼位的時候,帝乙被周部的姬昌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居然要嫁妹妹和親才換來了兩族和平,簡直令人氣憤。
如今雖然只是攸國和句吳之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這件事和句吳的上層是無關的,是句吳國民與攸國之事,但是這不能不讓人對箇中內情多加聯想。
要比干來說,還是因為現在大商已現頹勢。
每逢王朝末年必有天災,這是華夏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數個封建王朝給出的血的總結。
周滅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冰河紀的降臨,異樣的天氣影響了食物的產量,再加上地就這麼點,皇室首當其衝受到了怨憤,真是你不滅誰滅啊!
要解決這個只有兩個選擇,一,減少人口,二,擴大國土面積。
大商選擇了擴大面積,可惜見效慢,然後大商就亡了。
周代商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完成了第一種,於是周就穩了。
仔細想想,這個解釋完全沒有毛病,很有道理啊!
比干覺得,大商現在要做的事情除了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歷史上的帝辛改革觸動了太多舊貴族的利益,所以在他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後院失火了,他哥子啟當起了帶路黨,領著周兵一路打到了朝歌。
比干認為,帝辛改革是可以的,這完全沒問題,至於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外部有矛盾出現的時候,內部矛盾自然會轉移出去。
周滅商的時候,小冰河紀還沒完全過去,但是分封諸侯這個制度一建立,大量的人手擴散出去,壓力瞬間就小了許多。
大商現有的子姓方國,有許多都是帝天乙——也就是湯——以及帝武丁時期分封出去的,而這兩個時期,是大商著名的盛世。
如今直系王室在外頭建方國的不多,縱有封邑,也都待在王都做內服官,比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