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第2/4 頁)
姓諸侯國的接濟才行。
大宣依靠軍功爵之製成功一統後,不再在長城之內——這是靠近戎狄的幾個諸侯國修築的——的區域進行分封,那裡都是大宣的本土, 封疆之所,在長城之外。
時任宣王更易帝號,自號始皇帝,一統諸侯國的霸業完成後,他開啟了宣桓公姬啟封存、宣文公姬伯服遺留下來的治世之策的新一卷,裡頭描述了本土之外的廣大土地,那是在大宣一統之前,神人授予宣文公。
自此,原本以為在天下一統後大宣將盛極必衰的諸國遺民,發現始皇帝將目光轉向了現有疆域之外更加廣袤的土地。
神人天授!徵異族而揚華夏!
那個時候,長城之外已經迎來了匈奴時代,引弓之民同大宣一統諸侯一樣,有了共主,而大宣選擇了繼續西進。
從被俘虜的引弓之民的貴族口中,大宣證實了始皇帝啟封出來的“神人授書”的真實性,西域三十六國,其國小且國力弱,面目與中原有異,但是富裕無匹,要不是有這些小國作為血袋,草原上的引弓之民如何與大宣相抗衡?
於是國策就此確定,再沒有人懷疑“神人授書”是大宣給自家祖上臉上貼金的說法。
關於神人授書的來歷,有這麼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宣文公姬伯服將薨,夜夢其父定王,見神人,得良策,其中定王還親口說宣文公才是“挽周室之將傾”的那個命定之人。
文字是一個美諡,能得到這個諡號,可見在位五十年的宣文公是個愛民的好君王,但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事件,還是固辭了太子之位,在已經受封太子之後,又將儲位讓回給了平王。
若不是宣文公,周平王或許不僅不能當上周王,甚至有可能會因為舉旗自立、以子伐父而被處死。
平王之後,宗周愈發衰頹,有人曾以此詬病於宣文公,但時人對宣文公的評價無不是稱讚於他的。
但是,在大宣大勢已顯的時候,放出神人授書的故事以後,還是有許多人嗤之以鼻,罵大宣為了給祖宗臉上貼金真的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宣文公既然固辭太子之位,就不要再說什麼他本來應該受封周王,作為他的後人,大宣一統天下是天定了。
然後,大宣真的橫掃列國,一統天下了,宗周的九鼎也移到宣都去了。
各國遺民被打臉打得噼啪響。
為了表示大宣得享天下是天命所歸,始皇帝在更易自己的帝號之後,還特意追封了這位先祖。
大宣自文公始建國,傳至始皇帝,歷三十一世。
始皇帝追封前七代宣王為皇帝,又追封初祖宣文公,號為祖王。
始皇帝聲勢浩大地啟出了由宣桓公鄭重地封起來的天書後卷,那是宣桓公留下遺命,除非有朝一日大宣一統天下,或者有亡國之禍的時候,才能開出來的。
原本長城之內的諸國就肩負著抗衡戎狄、胡人的重任,始皇帝拿出的天書的後半部分,再加上胡人貴族的證實,只是堅定了宣人遠征的決心,並且讓他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罷了。
即使是戰國時代之後,各國之間還講究即使毀人宗廟社稷,也要儘量給人留一絲香火,什麼斬草除根,並不是對內使用的。
原本對各國遺民還很頭大的始皇帝,給了那些末代諸侯兩個選項,一是接受大宣冊封,然後重複祖輩的篳路藍縷,到長城之外開疆拓土,復武王時期宗周各諸侯之故事,二是在長城之內,當一個普通的庶民,不復從前的尊崇地位。
多數人選擇了第一種,再加上因軍功爵起家的諸多大宣卿士,也統統受封,領著大軍在外繼續征戰。
三世時期,胡人終於被打得狼狽逃竄,放棄了草原,逃往西域乃至極西之地。
四世雖然重視修養生息,但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