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第1/4 頁)
董卓希望何進能作為他在朝中的靠山,二人相互呼應,因為有一個皇后妹妹在朝中, 距離同前代的諸多外戚一樣掌控至高權勢只有一步之遙的何進當然不會選擇外放,接受董卓的“投誠”對他並沒有什麼損失。
在這種想要給天子找不痛快的時候,有什麼比董卓這個刺頭兒更好用了的呢?
對於何進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劉辯也真的是忍不下去了。
大將軍何進提議召董卓入京是在中平六年的元月,真的是連年都不讓天子好過。
但是,沒過好這個年的,不是沒有認識到董卓能做到多麼喪心病狂的底部的天子和朝堂諸公,而是皇太子劉辯。
當然了,董卓十動然拒,拒絕了大將軍的這個提議。
何進也沒想著董卓能真入京,那樣他反而才要擔心呢。
照劉辯說,他們這個時期的人就是淳樸,連個陰謀詭計都不會搞,後世那些電視劇裡演出來的後宮陰私簡直令人目瞪口呆,而他的外家呢,這麼多年都沒找準針對物件。
真有本事就讓他的好弟弟“被夭折”嘛,就算養在太后那裡又這樣,真有心動手,劉協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駕鶴西去了,還能有命踩著劉辯的名聲上位?
劉辯也沒心思現在對自己那個弟弟動手,他飄了這麼多年,三觀早就嚼吧嚼吧吃掉了,他深深地認為不能為了對付一個劉協就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潑髒水。
日後,他可以學習惠帝厚待趙王劉如意的方法,保證讓士人爭相傳頌他和劉協兄弟情深。
然後,捧他,寵他,教壞他,總而言之就是捧殺他。
有個彪悍的外家舅舅,又不那麼親,劉辯早就想好要讓誰背黑鍋了。
天子的情況越發的不好,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太后的身體依然康健,按照一貫的漢家制度,太后之上,有太皇太后,則以太皇太后為尊。
比如孝武皇帝之時,太皇太后竇氏尚在,則政令皆受制於太皇太后,所以後人常言竇後干政,認為武帝之母王太后賢德,但是這只是對於制度認識上的誤區而已,太皇太后竇氏死後,王太后也沒少藉助“東宮太后”的威嚴來抑制兒子的皇權!
雖然名義上是以太皇太后為尊,但是,現任的太后和皇后之間關係並不好。
隔了一輩的祖母,以及自己的親生母后,下任天子會選擇誰簡直是一目瞭然。
趁著自己的兒子還在位,太后當然想要努力扭轉自己的頹勢。
而天子因為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對太后的感情很深,再加上養育在太后膝下的幼子,也努力地想要給他們想出一條退路來。
在經歷了異想天開型的“令太子在繼位之後敕封渤海王為皇太弟”、心狠手辣型的“讓皇太子病逝,封渤海王為太子”、雲淡風輕型的“令渤海王就藩,永不回京,太后隨行”之後,太后終於軟磨硬泡,讓天子同意,大肆加封董氏外戚。
董氏外戚的人不少,但是成器的人不多,人家何氏外戚的何進和何苗,好歹還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平叛封侯,然後再權傾天下的吧?
和何氏相比,董氏就默默無聞多了。
不是說董氏的糟心事比何氏少,而是因為天子是他們那邊的人,好歹給他們兜著。
而大漢計程車人們也不會一門心思地盯著天子的母族不放,雖說天子劉宏是以宗室入繼承的大統,但是他身上流的還是老劉家的血。
更何況,說實話,天子自己任性妄為,賣官鬻爵,繼孝桓皇帝之後再度發起黨錮之禍,黑點比他的母族不知道多了多少,雖然知道天子的母族多多少少也不乾淨,但是在天子一馬當先的自黑的情況下,基本上沒人會刻意找董氏的麻煩。
何氏外戚要自強,起點就比董氏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