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第1/4 頁)
要是沒度過去,劉辯表示,亡國之君、亡國之君他哥或者亡國之君他爹,這些選項他統統都不想選。
如何轉移國內矛盾呢?
劉辯表示,把矛頭對準外部就可以了。
這片大地上生活的又不只是漢人,還有諸多異族,雖然早些年大漢已經把他們打怕了,但是現在不是特殊時期嗎?
大漢內部都因為社會資源缺乏爆發了黃巾之亂,更不用說那些靠打秋風為生的異族了。
劉辯表示,你們很不錯,這個大漢之敵的身份就一直帶下去吧,等到大漢團結起來以後,我會在心裡默默感謝你們的。
東漢末年,董卓當政的時期,黃巾之亂的餘波就已經很小了,因為諸侯四起,情況和當初黃巾時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現在這個時間段,各地的問題在於世家,在於州牧、諸侯,黃巾起義本身帶來的問題已經小了,重要的是靈帝准許了州牧制度的重立,地方重新掌握軍權,在已經穩定下來的現在,不亞於□□。
於是乎,六月份,劉辯開口,表示黃巾之亂已平,州牧就不用再存在了吧?大不了以後出了亂子再弄出來嘛!
簡而言之,就是劉辯想要將州牧重新變回刺史。
像益州牧劉焉這種宗室還好說,雖然他現在大權在握,但是隻要他姓劉,他不想被打成想要謀逆的亂臣賊子的話,就只能悽悽慘慘慼戚地降職。
劉焉的威望最初是怎麼凝聚的?還不是因為他是大漢的宗室,有劉姓光環加持嘛!
要是他敢違抗天子的命令,很好,他這個宗室長者的招牌就不要了。
宗室或者原本就是忠厚掛的大臣——此處指的是徐州刺史,歷史上在獻帝時期被封為徐州牧的陶謙——還好說,朝廷的命令他們還是會遵守的,如果天下太平的話,刺史反而要比手握重權的州牧要安全些。
但是,董卓就不是很開心了。
州牧比之刺史,雖然同樣是一州長官,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州牧對地方的掌控力遠在刺史之上,如果說刺史還是大漢臣子的話,那州牧儼然就是一方土皇帝了。
好在如今大漢餘威猶在,加封的州牧也沒有幾個,事情還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要不然,真的不知道會出什麼事。
州牧可有兵權,但是降為刺史,就得有人去分權了。
這個時候,在加封為幷州牧之前就手握重兵的董卓就很顯眼了。
在靈帝在位之時,他就對天子的命令陽奉陰違,朝廷想讓他交出手中的兵權,他百般推脫,簡直就是狼子野心。
再加上董某人特殊的形體外貌,劉辯的腦海中立刻出現了另一位著名的亂臣賊子的形象,那就是唐代的安祿山。
而董卓最後的死法和安祿山的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劉辯這麼想著,就笑了。
問題是,他是在朝堂之上笑出來的,這個時候,下面報上來的訊息剛好是幷州牧董卓拒不遵旨。
於是乎,劉辯的笑讓人理解成了怒極反笑。
朝堂諸公本身就看董卓不順眼,這個時候就更不會幫董卓這個逆臣說好話了。
董卓是武將,東漢末年,朝廷已然有了士族門閥溫床的模樣,文臣看不起許多的武將,除非那些人是世家出身,如汝南袁氏的大公子袁紹這樣的出身。
若是出身不夠,外貌足夠看,又或者人緣足夠好,那朝堂諸公也不會對此人有什麼厭惡,然而董卓同這幾樣都不沾邊。
他尊奉名士,但是名士都不願意與之為伍,再加上他違抗天子的命令,一直一來都擁兵自重,狼子野心不言自明,更加沒有人會喜歡他了。
董卓抗旨不尊以後,劉辯又下了第二道聖旨。
如果劉辯只是單單針對董卓,讓他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