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第3/4 頁)
不同了,就是現在的大商,也存在著馬車寬度不一的問題。
馬車都是各家貴族自己造的,寒磣一點的往小了造,想要宣揚自己的就往大了造,像那種既想裝又不想顯得自家吃相太難看的,就往中庸方面靠攏。
因為各諸侯封邑的戰車也是他們自家出產的,互相之間各有不同,導致比干最初想要以戰車為標準造路的想法也破滅了。
原本以為戰車總得統一製作的比干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逼的。
沒想到他爹和他哥都特別不拘小節地表示,戰車嘛,能在戰場上用就好了,大一點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嘛!
比干:是在下輸了。
心很累的比干給自家老爹和老哥出了方案以後覺得自己應該還要給他們倆解釋一下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過他爹和他哥腦子轉得很快,自然想到了比干給出的這個方案是什麼意思,當即大喜,下令依照他的方案實行。
因為最早是從大商能夠直轄的地區開始修路的——這個時候除了修建通向安陽的路之外,還修建了通往朝歌的路——所以對朝堂上任職的貴族大臣們都沒有什麼影響,也不要他們繳納錢糧,他們自然是無有不應的,至於那些被一手提拔起來的出身寒微的大臣,或是商王室一直以來的心腹之家,更是搖旗吶喊,將這項政策稱為利國利民之良策。
比干作為這個方案的提出者,更是一力負責了這個事務。
在這個方面,能給他幫上忙的當然不是飛廉這種武將,而是文官。
作為王子的比干統籌這件事,但是少師,也就是丞相商恪,當然也有干預的權力。
商恪姓商,從這個氏就可以看出來,他也是王室苗裔,確切的來說,商家應該是子姓商氏。
自成湯以商代夏以後,子姓後人才有人以國名為氏,以顯示自家的正統出身。
雖然商恪和比干能算是親戚,但是兩人的關係並不好,商恪他們家的歷史比較久遠,並不是近幾代的近支王族,和現在的直系王族的利益當然有所背離。
比干雖然被封在了比邑,但是他又沒在那地方上發展多少年,當然還是以王室利益為重,但是在商邑發展的商氏一族的根基都轉到了封邑,當然不希望自家利益受損。
商恪是個能人,他很快就看出了這個修路計劃並不是完整的,或者說只是初步的計劃。
後續的計劃為什麼沒拿出來,那就很值得思考了。
他也沒有阻攔這個修路計劃的進行,但是一直對比干步步緊逼。
子幹日記:
要想富,先修路,我只是想帶著全國上下一起致富而已啊,商恪,你說,寶寶在你心中到底是個什麼形象!
作者有話要說: 因為資料不足在一本正經地胡扯的蠢作者hhh
第10章 朝覲
確切的說,商恪並不是丞相,丞相這個稱呼是比干自己給他加上去的。
在大商的官制中,是存在“相”這麼個職位的,此職又稱“保”、“尹”,協助商王決策,但是並不常設,畢竟有哪位王願意將自己的權柄分給別人?
但是沒有了相,依然要有一個人作為百官之首。
“師”是文武兩方面官職的統稱,武官之長稱師長,文官這邊,則是掌管禮樂的官職,分太師和少師,太師為長,少師為次。
商恪是少師,掌禮樂,在朝中任職的內服官中地位尊崇,因此在比干看來,他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於後世的丞相。
如果商恪是一個明事理的丞相也就算了,可是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他非常的頑固,讓比干不知道在暗地裡畫了多少次圈詛咒他。
商恪的年紀放在後世自然不算大,但是在這個時代,他已經能準備退位讓賢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