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第1/4 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知兵這方面來看,司馬師有些崩潰地下了結論:這屆老闆不行啊!
好在曹老闆人才培養得好,曹魏派出去的大將還是很有能力的。
再加上陸議很靠譜,所以說,魏軍只要不隨便作死,那基本上就能躺贏了。
然而,在司馬師看來,孫權應該不會讓魏軍那麼舒服,孫權需要盟友,讓曹魏把劉備滅了,那他就真的只能在日後俯首稱臣了。
所以曹魏的軍隊很是被用來當了幾回木倉。
但是,南方是會進行水戰的,要不是蜀國的水軍比起江東勢力的水軍來太弱了不夠看,屢次挑釁那邊也沒反應,劉備也不會在夷陵之戰裡犯下讓陸軍壓上、水軍沒啥存在感的錯誤。
感謝當年的赤壁之戰給曹魏的軍隊和大將們都留下了深刻的陰影,魏軍對那些純拼戰力的送死活動表示“不約,我們不約”。
戰死不可怕,但是沒有絲毫反抗能力地被淹死就很痛苦了。
夷陵之戰當然是東吳和曹魏這邊大勝,劉備雖然沒有慘到歷史上“僅以身免”的地步——因為不知名的原因,陸議同學留手了——但是也像赤壁之戰的曹老闆一樣,把大半的家底都賠光了。
但是當時的曹老闆還有北方作為後盾,劉備卻連荊州都沒奪回來,只能佔著蜀地這麼一塊可憐的地盤,這就很悲劇了。
蜀國這回是元氣大傷,孫權與曹丕都選擇了乘勝追擊。
雖然史書在這部分的記載上替作為“正統”的劉備“為尊者諱”,把夷陵之戰後的情況寫成劉備退守白帝城,孫權因此畏懼,派人求和,劉備同意,但是實際上,最先撐不住求和的是劉備,先遣使的是他,之後才是對魏國心懷異志的孫權順水推舟。
這回有曹魏這頭狼在那邊虎視眈眈,要是孫權住手,又沒有在背後捅曹魏刀子的手段的話,他們就真的完了,再加上之前一直提心吊膽,劉備現在沒有求和,他怎麼可以停手?
於是曹魏和江東的兵馬就兵臨白帝城了。
劉備:別攔著朕,讓朕駕崩!
就現在這情況,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劉備派人和孫權求和,表示唇亡齒寒,他要完了,江東也約莫藥丸,所以兄弟,求你收了神通!
孫權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他也知道現在做不行啊,但是都已經幹了,再在背後捅刀子,那就是禍水東引,用東吳自己替蜀漢分擔曹魏的怒火啊!
要是蜀漢還能保持戰鬥力,那兩家繼續聯盟抗曹也不成問題,但是誰讓劉備剛剛被他們聯合起來打殘啊!
孫權,男,江東之主,繼承了父兄基業的人生贏家,陷入了難以選擇的困惑之中。
雖然看起來他還有和曹丕一起滅了劉備,然後默默下黑手陰掉魏軍,自己佔據南方,和曹丕南北分立這樣的選項,但是這麼大塊的肉被曹魏收入碗裡以後,他真的還能搶回來嗎?
孫權對此表示了極度的懷疑。
劉備那邊也向曹丕求和了,但是曹丕沒有同意。
要是曹丕同意了,孫權就不用這麼糾結,擔憂自己的未來了。
最後,孫權艱難地做出了決定,答應曹丕的求和,然後幹翻曹軍。
背後偷襲什麼的,雖然有難度,但是他們沒有準備的話,那應該還是容易吧?
曹丕:呵呵。
魏軍緊急向洛陽求助,曹丕勃然大怒,然後發兵,御駕親征,準備與之前的魏軍會合,共抗孫權與蜀漢的聯盟。
當然,鑑於蜀漢戰鬥力已經被削弱到了一個地步,曹丕主要需要對抗的還是孫權。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的一種比較壞的情況,之所以說是比較壞,不僅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