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節(第1/4 頁)
宮中早就不滿曹爽、曹肇等人的飛揚跋扈,暗地裡引為笑談,但張曉夢一想到司馬師可能對洛陽的訊息知道的那麼清楚,對人心的把握也如此精確,就不寒而慄。
若是等到日後曹紹的權威日重,或許司馬師的處境會真的變得危險,但是沒過幾年,曹紹就死了,繼位的是他的獨子曹正,而曹正則是司馬師的親外孫。
而曹紹在死之前,已經自立為帝,還將可能的死因潑到了洛陽朝廷這邊,簡直就像是背後有一雙手主導著事情的發展一樣。
大漢提倡孝道與忠義,對於司馬師來說,晉王是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親外孫,就代表著他已經立於了不敗之地。
自前朝大漢開始,外戚干政屢見不鮮,但是與帝王有血緣關係的,卻很少有被殃及家門的。
司馬師一手主導了晉軍徵洛陽,並奉天子曹正以出征,洛陽宮中對此物議紛紛,只怕誰都沒有想到,曹正會在行軍的途中一病不起,最後在洛陽城外早夭。
曹正的母親晉王太后司馬氏最後是以大魏康端皇后的身份下的葬,但是她在世的時候,人們多稱其為大晉新昌公主,若不是史書上的記載,似乎當時的人們幾乎都忘了她還有一個前朝皇帝作為丈夫,前朝被追封的少帝是她的兒子。
等到洛陽之變結束後,司馬師登基,張曉夢已經完全不能用從前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男人了。
他穿著繡著小金龍的常服,看起來同他們初見時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看著張曉夢的目光,卻是那麼的瞭然,似乎知曉所有的一切。
張曉夢最後沒有死,卻希望自己能早點死。
史書上的司馬師是因為國內酣戰,外敵又常常入侵,才提出了“殺胡驅虜”的口號,但是張曉夢在這個時代經歷的事情告訴她,晉景帝司馬師是早有預謀的。
滅東吳與蜀漢只是一個前奏,對於司馬師來說,開胃菜都算不上,短短五年內,吳蜀盡滅,天下歸一,朝野紛紛讚譽,陛下真乃天人。
他雄心勃勃地提出“滅五胡、徵西域、擴南疆、下東洋,使目之所及,皆為晉土”的口號,將閩越之族與蠻夷胡族編為諸夏軍,為王前驅,使蠻夷自相殘殺,而王師坐收漁翁之利,倖存下來的外族束髮右衽,以自己為晉人而榮。
司馬師自己培育的班底、“廣學新政”造就的人才以及一批與他相交善的世家貴族為疆域擴充的同時,地方內政的治理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因為急速的擴張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恰逢亂世剛剛結束,世家大族無力壟斷之下,“廣學新政”促使大量的寒族崛起,世家大族烈火烹油的表象下,卻早早埋下了衰落的根。
雖然從晉景帝時代開始,大量的清貴卻華而不實的職位就賜予了世家出身之人,但是如此也算符合許多世家之人的意圖,而且有才幹的世家子,天子也不吝於提拔,這最終使得世家是緩慢衰落的,後世對晉景帝在這件事上的做法的評價普遍是較好的。
司馬師的徐徐圖之還體現在許多的地方,比如他對曹魏宗室的處置,雖然有很多的曹魏宗室於他在位的時期受到重用,但是很快,他們就被派到中原之外的新得之地去,有少數幾個被冊封為諸侯,但很快就因水土不服而絕嗣、除國,剩下的宗室則逐漸泯然於眾人。
張曉夢終於死去的那一天,是司馬師的七十大壽,普天同慶,人人都在頌揚司馬師的功績,有說他武功遠邁前代,蠻夷之地盡數殷服的;遠在極西之地的所謂羅馬帝國也有使者請大晉出兵以討平那些被大晉打得只能狼狽西逃、卻神奇地在那些地方所向披靡的胡人;還有被封在東南、極南之地的宗室諸王、皇子等,請加陛下尊號為“聖皇”;又有人以陛下行“廣學新政”、推白紙與印刷術,造福天下士人,文治猶勝前人,請陛下準名列文廟,與孔聖等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