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節(第1/4 頁)
雖然名義上主持伐陳大事的是晉王楊廣,但是實際上,三軍之事,皆參決於高熲。
楊廣只是名義上的領頭人,實際上辦事兒的人是高熲。
既然都是掙名望去的,那為什麼可以讓晉王楊廣辦,不能讓太子楊勇辦呢?
當然了,按照楊堅“性多忌克”的個性,太子過於能幹,在他的手下是討不了好的。
給太子增加名望,對於皇帝來說,他的權力與地位就多受一份威脅。
可是太子楊勇不行,晉王楊廣就可以嗎?
楊堅這個人,公認他是“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楊勇因為是太子,所以對比他的兄弟們,楊堅的猜忌都衝著他去了,要是把楊堅的目標分散開來,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作為七歲的皇孫,楊儼早已啟蒙,被封王之前,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名字。
提議的人是太子冼馬陸爽。
太子冼馬,乃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員,後來唐朝的魏徵還在李建成府上的時候,任的就是這個官,不過概因後人誤傳,由冼馬被寫做了洗馬二字,如今的字形已經混同了。
陸爽之子陸詞任承奉郎一職,在後世中國的語音史上,其人所佔的地位極高。
陸詞,也就是陸法言,其所撰的《切韻》,是後世可考的最早的韻書,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對後世的音韻傳承、考證有很大的影響。
給楊儼啟蒙的人是從東宮出的,他的老師當然不只一個,陸詞就是其中一個。
不過現在的陸詞還是太年輕了,讓他當楊儼的老師,縱然只是其中之一,看的也應當是其父陸爽的面子。
陸爽卒於太子冼馬任上,到了楊勇被廢,楊堅遷怒其家人,陸詞後來被奪官,只可惜楊儼那時候也是自身難保,陸家只是被奪官,生活還算有保障,他也只是私下裡照拂一二,沒有再與他們聯絡。
而陸爽即便身死也被遷怒的原因很是可笑,只因他上奏天子,道是“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
等到太子楊勇被廢了以後,楊堅自然不能承認是自己沒有教好兒子,楊勇能被立為太子,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像他廢太子的時候說的那樣不成器,只能尋找幾個供他出氣的替死鬼。
太子的兒子們沒有名字,陸爽作為東宮屬官,請為皇孫取名,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在楊堅“我孫制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煽惑楊勇,亦由此人”的結論下,陸爽的子孫後代一併被免官,終隋一朝,受累不少。
這日的課業完成後,楊儼便跑去尋祖父祖母,中間路過玄武門,見楊昭在那裡玩耍,又把他給帶上了。
養在楊堅夫婦膝下的皇孫就只有楊儼和楊昭兩個,因著他們的父母都長年在外,所以和祖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
楊儼比楊昭好一些,楊勇作為皇太子,每年都有回大興城,不像其餘諸王,都是隔幾年才回來一趟,因此楊儼與楊勇見面還算頻繁。
加之平常他都有書信與楊勇聯絡,告知自己身邊日常發生了什麼,讓楊勇雖不在他身邊,也能知道他的成長軌跡。
再加上之前楊勇的身邊雖只跟了一個太子妃元氏過去,但也只是讓他們的關係不再惡劣,楊勇對自己的太子妃依然十分冷淡。
箇中原因,實不明瞭,但是太子妃依然未有一兒半女,卻是不爭的事實。
索性這輩子在楊儼的刻意經營下,她對楊儼原有的幾分喜愛愈發增加起來,楊儼是長子,名分上就佔優勢,她也不介意錦上添花。
若不是他們通訊來往都是家書,恐怕朝中早就盛傳太子妃要將長寧王殿下記入名下養育了!
除了同母的二弟楊裕之外,楊儼後面的幾個弟弟,生母都已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