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閒談2(第2/3 頁)
之乎?” 僧人聽聞此言,猶如醍醐灌頂,瞬間醒悟。他當即對佛發願,決定放下心中的恐懼與執念,勇猛精進地修行。自那以後,僧人再也沒有夢到過地獄的景象,內心一片安寧祥和。他深知,佛法並非只是外在的經文與儀式,更是一種內心的覺悟與解脫。只有真正放下過去的罪孽,以一顆純淨善良的心去面對世界,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
沈觀察夫婦雙雙離世後,留下幼子孤苦伶仃,寄食於親戚家中。那孩子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生活貧窶不堪,令人心生憐憫。沈觀察的妾室,後來改嫁到史太常家。一日,她偶然聽聞了幼子的悲慘境遇,心中頓時惻然。雖已改嫁,但那份曾經的母子之情卻難以割捨。於是,她暗中指使丫鬟和老婦給幼子送去衣物和食物,以解其燃眉之急。
起初,史太常並不知曉此事。但日子久了,終究還是有所察覺。然而,當他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後,並沒有責怪妾室,反而感慨地說:“此尚在人情天理中,亦勿禁也。” 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這份難得的溫情與善良,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
錢塘季滄洲也曾講述過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孀婦,因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家中無人照料,她只能哀呼鄰媼幫忙代炊。鄰媼心地善良,但家中事務繁忙,亦不能時常前來。孀婦在病痛與飢餓中苦苦掙扎,心中滿是絕望。
一日,一位少女突然推門而入。她面容清秀,眼神中透著關切與溫柔。“吾新來鄰家女也。聞姊困苦乏食,意恆不忍,今告於父母,願為姊具食,且侍疾。” 孀婦望著眼前的少女,眼中閃爍著感激的淚花。自那以後,少女每日都會來到孀婦家中,悉心照料她的飲食起居。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是夜晚的最後一絲餘暉,都能看到少女忙碌的身影。在少女的精心照料下,孀婦的病情逐漸好轉。
終於,孀婦能夠下床行走。她懷著滿心的感激,想要前往少女家中拜謝其父母。少女見她前來,眼中卻閃過一絲慌亂與悲傷。她輕輕拉住孀婦的手,泫然曰:“不敢欺,我實狐也。與郎君在日最相暱,今感念舊情,又憫姊之苦節,是以託名而來耳。” 說完,少女從懷中取出數鋌白金,放在孀婦的床前,然後嗚咽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孀婦望著少女離去的方向,久久不能言語。她深知,這世間的真情與善良,無關乎種族與身份,只要心中有愛,便能跨越一切界限,成為人們心中永恆的溫暖與力量。
吳侍讀頡雲曾言,癸丑年間,有一位前輩,似是王言敷先生,然記憶已不甚清晰。這位前輩曾僦居海豐寺街,其宅後有破屋三楹。傳說這破屋之中有鬼物出沒,故而無人敢居。但鬼物似乎並無惡意,只是偶爾會傳出一些奇怪的音響,令人心生畏懼。
一日夜晚,前輩正在屋中休息,忽然聽到破屋之中傳來詬誶聲。他心中好奇,便悄悄伏在牆隅傾聽。原來,竟是兩妻在爭坐位。一個聲稱自己先來,應居上位;一個則強調自己年長,理當坐尊位。兩人互不相讓,嘵嘵然不止,爭吵聲在寂靜的夜裡顯得格外刺耳。前輩聽著這毫無意義的爭吵,不禁心中太息:“死尚不休耶?” 這一聲嘆息彷彿蘊含著無盡的滄桑與無奈,令人深思。再聽時,爭吵聲已漸漸沉寂。
夫妻妾同居一室,能夠隱忍相安者,已是少數;而歡然相得者,則更為罕見。只因尚有夫妻之名分相約束,彼此之間還能維持表面的和諧。然而,一旦出現兩妻並立的局面,由於缺乏明確的名分與秩序,往往會引發無休止的紛爭與矛盾。這是人性中的自私與虛榮在作祟,亦是家庭倫理中難以解決的難題。前輩望著那座破屋,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與秩序,一旦違背,必將引發混亂與痛苦。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唯有相互尊重、包容與理解,才能構建和諧美滿的家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