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老朱的殿試(第2/2 頁)
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
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
會試的題目由朱標出。
而殿試的題目則是由朱元璋親自定,對於自己這個題目,朱元璋十分滿意。
在朱元璋看來,他出的考題不僅完全滿足科舉改革的要求,而且還能順理成章引出下一次科舉考核朝廷所需要的人才,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此次恩科科考題目是由朱元璋、朱標父子自己出的,可事實上其實都是在受到楊憲影響後做出的。
也就是說其實楊憲本人,才是這場科舉改革的真正引導者。
大明首次恩科,一共選出貢士三十六人。
這也是大明的第一批貢士,這些人也將是朝廷的未來棟樑。
常言道,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了讓他們能夠扛起江山社稷。
朱元璋心中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決定讓這批知青上山下鄉,時間就定在三月上旬,也就是今年春耕的時候。
在這之前,還有一場殿試。
大殿前。
“皇上有旨,召新科貢士入朝殿試!”隨著內侍官的喊聲落下。
三十六名貢士昂首挺胸,邁過龍道,往大殿走去。
多少學子寒窗十幾載,為的就是這一刻。
這三十六人無疑是幸運的,恰好迎來了科舉的變革。
如果還是按照以前四書五經的科考模式,此刻這大殿上,就不一定有他們的位置。
朱元璋端坐龍庭上,掃視著下方眾學子。
學子們由於第一次上朝堂面聖,大部分人都顯得有些拘謹,不過總體上來看氣質都還是不錯的,雖然緊張,卻並沒有出現那種畏縮的情況。
尤其是站在前面的李進,竟然絲毫不怯場。
這人就是老大提起的那個李進吧,確實是人中龍鳳。要不是還有殿試要舉行,朱標怕是早就召見李進了,因為關於“如何快速實現國庫充盈”這一考題,李進的回答,可以說是完全答進朱標的心裡了。
朱標從李進的回答中,看到了楊憲的影子,這才是最讓他欣喜的。
目光從在場三十六名學子身上一一掃過,朱元璋不著痕跡地點了點頭,他對於這場科舉會試結果很滿意。
大殿上,所有人都等待著朱元璋出題。
朱元璋看時間也差不多了,開口道:“抬上來吧。”
話音落下,大內侍衛們抬著三大筐稻穀從大殿外走了進去。
稻穀?!
眾考生看著這三筐稻穀,都懵逼了。
這又是什麼意思?
這次科考,不僅會試作妖,殿試也是如此嗎?
這熟悉又糟糕的感覺,讓他們內心升起了不好的預感,想起會試三天的折磨,有些人就臉色發白。
也有一些心思活絡的學子,立馬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開始進行劇烈的頭腦風暴。
盡力將這稻穀與考題結合聯絡在一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