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無心之過(第1/3 頁)
朝會結束之後,裴寂走出了武德殿。他剛走下玉石臺階,就聽到背後有人喊自己。他回頭一看,原來是潘鴻展。只見潘鴻展臉上掛著討好的笑容,湊上前來道:“宰相大人,您別生氣,劉文靜就是那副德行,您別跟他一般見識。”
裴寂怒氣未消,憤然地:“潘大人,今天的事你都看到了。我說東,他偏說西;我說天,他偏說地。處處跟我做對,真是豈有此理!”
潘鴻展一聽,連忙安慰道:“宰相大人,您深受皇上信任,位高權重,劉文靜自然妒忌您。不過您放心,今兒這幾樁事,下官一定按您的意思去辦理。”
裴寂聽了,瞧了對方一眼,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知道潘鴻展是個聰明人,知道該如何站隊。
劉文靜走出太極宮後,登上了停在宮牆邊的馬車。車伕一揮皮鞭,馬車緩緩駛離。劉文靜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他今天在殿上跟裴寂爭吵了一番,彷彿出了口惡氣似的,心裡稍微舒服了一些。
其實,他與裴寂並非天生不和,最初兩人還是好朋友呢。劉文靜字肇仁,他自稱遠祖是彭城(今徐州)人,而世代居住於京兆府的武功縣。其父劉韶,曾任隋朝官員,在戰場上英勇戰死,被贈予儀同三司之爵。劉文靜因是死難官員之子,承襲了其父的爵位。
大業末年,劉文靜擔任晉陽縣令時,與擔任晉陽宮副監的裴寂結為好友。兩人志同道合,經常一起飲酒,談天論地。有一天晚上,裴寂見城上巡邏計程車卒燃起烽火,不禁感嘆說:“天下將亂,我們將去何處安身啊?”
劉文靜聞言,笑著回答道:“裴兄不必擔心,亂世之中方顯英雄本色,你我二人難道會貧賤終身嗎?”
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劉文靜看出李淵胸懷大志,便主動結交。他對李淵的次子李世民讚賞有加,常對裴寂說:“李世民絕非池中之物。他豁達大度、神武雄豪,堪稱漢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紀雖輕,卻是天縱之才。”
當時,李世民看到天下大亂,隋朝江山岌岌可危,便招募賓客,暗中籌劃起義。恰在此時,李密造反,劉文靜因為與李密有姻親關係被捕入獄。李世民前往監獄探視劉文靜,與他一起商議起義大計。
劉文靜出獄後,將裴寂介紹給李世民認識,三人一同謀劃起義之事。他們知道這條路充滿了荊棘與危險,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程。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著同一個信念——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與榮耀!
裴寂出身於河東裴氏西眷房,幼年喪父、由兄長撫養成人。他十四歲補任蒲州主簿,後來仕途一帆風順。擔任晉陽宮副監時結識了正監李淵,兩人趣味相投、一見如故、經常一起喝酒下棋到深夜,還時常縱論天下大勢。
李世民屢次勸說父親李淵起兵造反,可李淵就是不答應,還威脅要把他送與朝廷治罪。正當李世民一籌莫展之時,劉文靜出了個主意,他讓裴寂趁李淵醉酒,安排兩名宮女侍寢。李淵酒醒後一瞧,完了,睡了皇帝的女人,犯了殺頭之罪,這下不想反也得反了。可見,晉陽起兵時,劉文靜與李世民先謀劃,然後才把裴寂拉進來的,若論功勞,劉文靜絲毫不遜於裴寂。然而,李淵登基後,對裴寂寵愛有加,群臣莫及。劉文靜與裴寂地位懸殊,待遇迥異,心中難免生出不平之氣。
馬車緩緩地駛抵府邸大門前,車輪與石板路的輕吟淺唱漸漸停歇。劉文靜緩緩步下馬車,步履穩健地朝大門走去。他剛踏入那熟悉的院落,就見一道身影從門內匆匆迎出。他定睛一瞧,原來是胞弟劉文起。
劉文起一身戰袍,雖已卸去戰場上的肅殺之氣,但那份屬於冠軍大將軍梁實麾下將領的英姿勃發,依舊不減分毫。他率軍駐紮於華州,平日裡難得歸家,此刻相見,自是滿心歡喜。他迎上前來,笑道:“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