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3(第1/2 頁)
,那麼平均就是兩石的糧食產量,只取平均數字來計算。
大約有四萬戶雁門郡人口,按照平均每戶有五十畝地,所以一年大約有田租八十萬石糧食。
注意,這都只是取的中間數字,不是實際情況,但大概只會在這個數字上下起伏。
而現在有一萬的兵,就不算那些高階軍官的待遇,就按照最普通的兵卒每年消耗糧食來計算。
一個月的平均水準是每人兩石,一年就是二十四石,就只按照一萬的整數來算,光是糧食就要吃二十四萬石。
這麼算起來還有剩餘,但是楊秋現在佔據整個雁門郡,那又不是隻有兵卒,還有上上下下的負責管理的官吏,那都是要發工資的。
總不可能比東漢的工資還要低,因為斗食小吏的東漢水準就是一百石,而一百石相當於五口之家一年的糧食需求。
目前雁門郡有上千多個官吏,一旦發完工資,到時候肯定入不敷出。
更何況每個月都還要給士兵發軍餉,除此之外,這個計算體系甚至還沒包括各個工坊的工匠俸祿。
所以在銅錢數量不夠的情況下,楊家軍發工資有時候就會用布匹和糧食代替,按照市價來折算。
這在大漢朝也不算稀奇,說是兩千石的官吏,其實不是都發糧食的,有時候會折算成其他等價物。
在這個時代,糧食,食鹽,布匹,那都算是硬通貨。
所以即使換個方式發軍餉,那倒也不會被人拒絕。
甚至這種東西有時候比錢還要有用一些。
所以按照平均兩石的水準每年收兩成田租,並且還免除其他口賦算賦,這種玩法是真的會失敗。
當然,鄧容他們也知道當時楊家軍可以提供更加高產的糧食。
只是在他們商人的本性裡面,天生就覺得還是要多收一點賦稅,保證更多的盈餘,這才是最穩妥的方法。
所以他們當初其實是建議免除口賦,少收一點算賦。
這樣楊家軍已經免除了苛捐雜稅和大部分勞役,其實已經讓人很輕鬆了。
但楊秋自己算了一筆賬,按照平均7石的水準,這不算未來開墾出的荒田。
就按照每戶五十畝地來算,當然以前很多人沒有這麼多田地,可是如今加上授田,其實平均下來差不多了。
所以平均每畝地七石,這一年的田租直接變成了二百八十多萬石左右,比八十萬石的基礎上翻了幾倍。
等到更多的荒田開墾出來,再加上新加入的五萬多冀州黃巾軍,這資料還要繼續往上增加。
所以糧食自給自足現在是沒問題的,但這樣就收不上錢幣,這才是當初眾人猶豫的原因,只收糧食怎麼運轉這個體系?
其實,這只是鄧容鄧廣他們姐弟倆的固有思維作祟而已。
事實上,楊家軍控制了鹽礦鐵礦茶葉,這幾大掙錢的行業全部都專營了。
在雁門郡的豪強不是死亡就是逃出去之後,這個空白的市場已經完全讓楊家軍佔據了。
所以收少量的田租,保證體系運轉,而楊家軍售賣的各種東西,直接促進這群有多餘的糧食的人可以把糧食賣到市場上。
然後可以購買鐵製農具、布匹,食鹽,肉類等物品。
如此,這個經濟市場就能活起來,如果農戶們每年不止沒有剩餘,還要倒欠一筆貸款,那整個經濟市場都是一潭死水。
而古代的統治者喜歡疲民弱民。
那就是讓農戶們一年到頭都在種地,交完賦稅之後就只剩下那點兒糧食可以吃,並且還吃不飽,就連造反都沒有一副健康的身體。
而統治者的理想狀態是,庶民們沒有時間思考任何事情,只要一輩子老老實實種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