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憋著尿的體驗(第1/3 頁)
</dt>
多倫多國際電影業成立於1976年,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它已經發展成一個四十萬人共饗的年度盛事。
最近幾年,多倫多影展的成交量已經接近了戛納,觀影人次則直逼柏林影展,特別是在北美觀眾心目中,它就是世界第一的國際電影節——奧斯卡是公認的好萊塢盛會——戛納什麼的都要統統靠邊站,在電影節上大熱的影片,總能吸引整個北美市場的關注。
同時,這是業界公認的最有用、最活躍的電影節。
“有用和活躍”,除了指其市場活絡,是影片成交量巨大的掃貨市場外,還在於它的組織方式和定位——不設立評審團,而由全體觀眾影迷共同投票選出“觀眾選擇大獎”。
所以,多倫多電影節最重要的就是展映環節,在十天的時間裡,將有超過300部電影展映,僅僅是排片表列印出來就有200頁,這對任何一個參加電影節的人來說都是災難性的,即使晚睡早起,也只能觀看十分之一左右,每個人不得不在海量的影片中做各種計劃和取捨。
電影節的放映分兩種,一種是媒體和片商場,有相關證件就可以進去看,一般都會有座位,針對的就是如何才能賣掉影片版權;另外一種是公眾場,觀眾需要買票進,媒體和片商也可以進,不過卻要像觀眾一樣排隊,
因為《芝加哥》根本不會出售版權,放映的僅僅是公眾場。
在這個電影節上,看似所有展映的電影機會均等,實則不然。
由於沒有主競賽單元,也就沒有了星光雲集的紅地毯,媒體的宣傳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落,有如此多的影片參加展映,而每個人的精力相對有限,那觀眾憑什麼選擇電影呢?
於是,在展映的長長名單中,名導和明星的影片,就成為了最吸引觀眾的所在。
毫無疑問,杜克和湯姆?克魯斯這兩個名字,想不吸引人都難。
《芝加哥》的第一場展映放在了電影節第二天晚上七點,六點半左右的時候,湯姆?克魯斯曾經專門派他的助理去影院前看了看,結果門口排了數百人的長龍,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和記者,這些人儘管等待的很焦急,最終卻還是沒有入場,因為劇院六點多一點就坐滿了。
永遠不要懷疑電影節觀眾的熱情,杜克和湯姆?克魯斯首度合作的影響力,也足以達到轟動性的效果。
在多倫多電影節,觀眾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大概是歷屆影展中存在大量新人作品和某些導演的實驗影片,無論什麼樣的影片結束,觀眾認為是不是精彩,往往都會給予極其熱烈的掌聲,還會持續數十秒之久。
所以,《芝加哥》落下字幕,這個多倫多能排第二大的影院中,超過千人起立鼓掌的時候,杜克和劇組其他的人也不是太在意,即使是來自伊朗或者南韓的實驗影片,放映結束後,也會得到這般的掌聲。
杜克也在站起來鼓掌,放眼向後看去,影迷完全是以中老年人為主,這也是多倫多電影節的一大特色,也有中老年電影節的稱號。
為什麼多倫多電影節最後由觀眾票選出的觀眾選擇大獎影片,總是與奧斯卡的口味很接近呢?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芝加哥》來參與多倫多電影節,實則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接下來的互動環節中,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幾排中老年阿姨默契的組成了聯盟,猛誇湯姆?克魯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和歌舞,方式熱情而又開放,似乎靚湯有提前成為中老年偶像的趨勢。
坦白地講,杜克認為克魯斯在《芝加哥》中的表演確實有很大進步,已經脫離了耍酷賣帥的低階階段,畢竟就算是頭豬,用了半年多去準備一部電影,又在重複ng的煎熬中拍攝了近四個月,也會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