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王昌齡的恩師(第2/2 頁)
絕句應該是近體詩中最簡單、字數最少的題材了,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別看才二十個字,可越短越難出彩啊!
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古人有“短而味長,入妙尤難”的說法!
因此,敢當眾吟誦自己的五言絕句,還是在現場有王昌齡這種大宗師的前提下,可見他對自己詩的自信!
從詩的內容來看,他也有自信的資本!
就在眾人感嘆紹生之才時,小陳心裡又罵開了:這玩意真不是個東西!
能不自信麼?還是赤裸裸地抄襲孟夫子的詩啊!
這首平白如話、並不顯眼的小詩,的確是當年孟夫子流寓揚州時所作,而且第二聯恰恰是揚州市廣陵區“灣頭”地名在古籍中最早的紀錄,後世被立在廣陵區街頭的廣告牌上的!
當初孟夫子去長安考試不中,又觸怒天子,一路南下,漫遊吳越,到處漂泊。
當他等走到揚州的一個渡頭前時,雖然問的是前面的路程,當更深處是在問自己:
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將要去哪裡呢?
問前程,既問自己,也是問家國天下。既是漂泊的寂寞黯然,也是對所在世道的憂慮、憤懣!
紹生選擇抄襲本首詩,也可謂目光精準。
因為,如果後世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之類的“高考工廠”是落榜生們回爐重造的不二之選,那麼在此時,揚州就是各位科舉落第者的聚集地!
唐代揚州是科舉落榜者的天堂,這點現代人的論文中多有論證,也不復雜,就是因為考生們落榜後心情不快,希望到繁華的揚州好好撒野一番,排遣悲苦!
比如韋應物的《送槐廣落第歸揚州》:
下第常稱屈,少年心獨輕。
拜親歸海畔,似舅得詩名。
晚對青山別,遙尋芳草行。
還期應不遠,寒露溼蕪城。
去揚州好好玩吧!玩盡興了再回來考!
故而孟夫子當初也選擇這條路,不是偶然,而是時代風氣。
相同的遭遇,“向夕問舟子,前程復幾多”,短短十個字,引起了現場落榜生群體的極大共鳴!
事實上,揚州的詩榜之所以還能維持收支平衡,正是因為有這群落榜生在揚州,他們買詩榜來看——
是當複習資料來看的。
看這上面的排名,才能洞悉長安流行的風向,才能在下一屆的科考中洞悉主考官的喜好啊!
詞詞句句中多少充斥著憂傷的情懷,悲觀的心緒,但孟夫子也不是一味消極,就像他這首詩的三四句,說自己看到江裡了浪花的激盪,內心的激動也久久不能平靜!
而長河中的波瀾,他不但沒有心生恐懼,反而產生了一種降服欲!一種壯志豪情!
細品“復”“足”,雖是平常之語,卻是詩中之眼,孟夫子又一次化平淡無奇為奇峰迭起的示範之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