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陳大詩師話裡有話!(第3/4 頁)
且被摸的物件不但不會覺得被冒犯,反而還要“摩頂喜堪狂”!
到結語“栽植菩提樹,芬芳證大千”就更好理解了。
千年之前,佛祖釋迦牟尼還是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
可以說,就跟“十字架”來到哪裡,哪裡就是基督的天下一樣,載種菩提樹的地方就有佛家的智慧!
然後套用《大話西遊》上最後菩提老祖轉世的話就是:“相傳五百年前,這就是水簾洞,齊天大聖住的地方。自從他打死牛魔王,救回唐僧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妖怪了!”
有佛法普渡的地方,人人安居樂業,安享太平盛世,豈不美哉?
讀完路承允大詩師這首五律詩之後,人人都彷彿喝了一碗濃厚的“佛法心靈雞湯”——
不要說雞湯也是葷哈,那些條條框框純粹是梁武帝老人家無事生非搗鼓出來的好吧!人家佛祖自己同樣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佛祖:??這和桃園三結義大家一起拜關二哥有什麼區別?燃燈佛答:有區別啊,在你成佛以前,老衲已經成佛了!)
看著周圍一群觀眾深以為然、不斷附和、躊躇滿志的樣子,陳成心想: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之後,千年不衰,在嶺南就更為盛行,的確有其獨到的地方!
經過國人本土化之後的佛法,也的確在很多方面很符合國人的為人處世。
路承允這首詩,讓陳成不得不想到搖滾歌手許巍依靠佛法從抑鬱症中走出來後,變得包容、溫暖,寫的一首《空谷幽蘭》很能表達如弘一法師在內的本土化高僧的佛法思想:
如幻大千,驚鴻一瞥。
一曲終了,悲欣交集。
……
一念淨心,花開遍世界。
每臨絕境,峰迴路又轉。
但憑淨信,自在出乾坤,
恰似如夢初醒,歸途在眼前!
行盡天涯,靜默山水間。
傾聽晚風,拂柳笛聲殘。
踏破芒鞋,煙雨任平生——
慧行堅勇,究暢恆無極!
此等境界,佛祖先做到了,然後由他的弟子們不斷傳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變得通達、超脫!
只不過……
佛法高則高矣,推行佛法對於消弭一個社會的矛盾有好處是不假。
可是不是人人都要做虔誠的佛教徒,致力於成為得道高僧,陳成就持保留看法了!
君不見,南北朝以來,過度佞佛導致的社會危機,因為僧人是不事生產的,寺院又是吞併土地的大頭,人人學佛的確是清平社會,可是也會引發連鎖反應,一旦有野心家借佛起事,如公元515年冀州沙門法慶聚眾造反,非常難搞。
路承允大詩師和許巍都寫到“大千”,可是這個詞原本出自晉道恆的《釋駁論》,他的這篇文章認為東漢初年,佛教剛剛傳入,象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外來僧人,生活簡樸,國人有出家為僧,最初也多是依靠乞食維持生活。兩晉時代,僧徒的生活情況有所變化。
到了南朝、北朝,那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如此才有三武一宗滅佛!
前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滅佛,後有唐武宗、周世宗滅佛,三武一宗都不是純粹地討厭僧人。(拓跋燾可能是有點)
而是再讓佛寺無止盡地發展下去,國家就要空心化了。
君不見“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