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王之渙神作涼州詞(第2/2 頁)
“說句實在話”,有國才有家,你不站崗我不站崗,誰來保衛咱祖國?誰來保衛家?誰來保衛家?
所以這句看似寬慰,可也曲折表達了將士們的心聲,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引人在詩外無窮遐思。
甚至都不用別人來吹捧本詩,“旗亭畫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適,都要為《涼州詞》背書了!
重新審閱一下他的那首《塞上聞笛》: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閒。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發現什麼了?
與《涼州詞》意境相當,韻腳一致!
正是與王之渙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聞笛》還有一個名字: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王七是誰?
以前,流傳說王之渙排行老六,所以是“鑽石王老六”。
可是後來,王之渙的墓誌銘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個兒子,他還有三個堂兄,剛好是“王七”。
所以,高適這首就是“唱和”王之渙涼州詞的作品,如果他們再晚個十幾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階的“步韻”了。
《涼州詞》起碼在薛用弱所在的長慶年間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神作”,隨著時代的推進,不但沒有像王大叔的《長信秋詞》一樣被漸漸冷落,反而越來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龍、王世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為“唐人七絕誰可壓卷”這一問題各持己見,可免不了都涉及道這首詩。
到小陳的時代,儘管是出現在初中課本中的,可小學生基本上都會背了。
免不了還要拉上乾隆、紀曉嵐、慈禧太后、朱棣、解縉等人再給本詩創作新的段子,比如慈禧太后的段子:
說慈禧太后很喜歡《涼州詞》,便命人給自己的扇面寫上這首詩,時時欣賞。
可是題寫的人失誤之下,寫漏了一個“間”字,發現之後嚇得魂飛魄散,老孃們喜怒無常,怕是性命難保!
好在古人不寫標點符號,可以在斷句上做文章。這人便說:剛剛寫這首詩的時候想到改成一首詞,因為別有一番意境,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獻給老佛爺!
於是重新斷句並朗誦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老孃們一聽,自然是“喜不自勝”,不但不怪,還要賞賜。
這個故事相比“旗亭畫壁”,技術含量比較低,一看就是後人杜撰的,而且還是近現代人杜撰的。
畢竟但凡古人寫這種段子,不可能連詞牌都對不上吧!
何況《涼州詞》本身就是一種“詞牌”,是一種曲子:“《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是西涼的都督進獻給天子李隆基的流行歌,並不是說這是王之渙在涼州寫的。
涼州在武威,玉門關在敦煌,坐火車還要10個小時呢!
所以這故事基本上就是“李白又有藏頭詩”、“乾隆迷路吃小吃讚賞有加”同一類的扯淡。
可是在流傳過程中,無論是“旗亭畫壁”這種真假難辨的,還是慈禧那種評書相聲裡的段子,都在提升該詩的知名度。
管它是真是假,先炒作一波上個熱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