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詩榜總編,陳十一郎!(第1/4 頁)
“地偏香界遠,心淨水亭開。
傍險山查立,尋幽石逕回。
瑞花長自下,靈藥豈須栽。
碧網交紅樹,清泉盡綠苔。”
清泉盡青苔,這是七地第一的趙湘廬交出的最後一份答卷,延續了此前一貫的詩風,如果不是在場還有另外兩隻怪物的話,以此詩戰勝其他諸位才子想來亦非難事。
只不過所有人都很清楚,今日的勝負只在兩人之間而已。
其他諸人展示了各自詩作之後,目光聚焦在這二位身上,兩個人也都準備好了各自詩稿。
“就莫要讓諸君等候了,不分先後,二位一起展示吧!”劉保道。
陳成和紹生同時揭開詩稿,現場發出起伏的驚歎聲!
面對決勝局,紹生竟是用了一首五言古詩,當真是不拘一格,敢想敢寫!
詩題就長得要命,曰:
雲門寺西六七里聞符公蘭若最幽、清泉甚冽與表弟同往
謂予獨迷方,逢子亦在野。
結交指松柏,問法尋蘭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屢驚馬。
所居最幽絕,所住皆靜者。
密篠夾路傍,清泉流舍下。
上人亦何聞,塵念都已舍。
四禪合真如,一切是虛假。
願承甘露潤,喜得惠風灑。
依止託山門,誰能效丘也。
雲門寺也是本地一處名勝,在會稽(浙江紹興)。本為王獻之的舊宅,傳說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雲門寺”。
可以看到,這首詩不僅描繪了寺院風貌,更兼有對佛法(哲學)的探討。
寺中的得道高僧,就好像路旁的小竹,舍下的清泉一樣,擯棄塵俗,一片清朗。
佛家有三個禪的境界:四禪定、四念處和五神通,達到這三個境界後,人就可以得到徹底的適意和解脫。
永遠存在,不生差異,透過虛假,歸於寂滅——這是“四禪”的真如境界,前往雲門寺附近的符公上人處尋究佛法,沿途泉竹優美,景色幽絕,真使人體味到禪寂真趣,讓人迷途知返,塵念頓消——何必再去效孔丘呢?
拆字來看,“泉“就是“白水”,單純沒有雜誌,說文解字上說,泉是“水原也”,那便是水的根本,類比到人,可以說便是人的本心。
寫“泉”,用古詩,也尤其可見“初心”,並顯露出創作者的無拘無束、豁達心態。
似乎寄情山水的人都比較豁達,喜愛溪、泉的人大多也崇尚佛法——王維老師便是,在銳意進取的人看來似乎過於避世消極,可是人在失意的情緒中,用四禪定來調整心態,如青竹幽泉一般自我,達到安寧舒適,平靜喜愉的狀態,也不失是一種智慧。
可以說,從這首詩上未必能見得表哥同志的詩才,卻是能顯示出他的境界——的確已經高過尋常人不止一個層級,令在場的人在驚訝他的古詩之後,轉而變成了一種欽佩之情。
而陳成的詩讓眾人奇怪的原因是……
沒有看到“泉”。
可能他……
寫離題了?
詩題上,“夢亡師”三個字,觸目驚心,再看內容,更是字字血淚:
夜來漢水夢從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江左陳萇三度病,襄陽宿草一番秋。
師埋地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子容辛諤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否?
眾人大惑不解!
讓寫“泉”,泉水,理應山清水秀,溪淺泉白才是,如表哥的詩,還引申到了佛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