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劉仙姑“打假”陳成!(第4/4 頁)
便是這種歌,也是從宋太平興國年間才開始傳唱,而且已經是“古樸”了,在這之前幾百年,就有如此“先鋒”的音樂?
這可不像在後世話語樂團一直佔據一席之地的“閩南語歌”,小眾中的小眾,甚至如果不是劉仙姑證實,眾人都要懷疑當地人唱不唱歌呢!
陳成面對質問,卻不慌不忙,笑道:“可能劉仙姑去的地方過於南方了,你聽說過‘歌仔簿’嗎?“
“未曾聽聞。”
陳成笑道:“這就是了。”
所謂歌仔簿,包括敘事性民歌和說教與諧謔小唱,後世一般認為起源於唐代。其中有男女輪流對唱的,更像是後市戲曲的形式。現在還有存在於清朝、僅印成幾頁的小冊子,比如“道光陸年刻”即1826年版的《新刻王抄娘歌》。
而後來的閩南語歌與這還真有關聯。
1933年臺灣音樂人李臨秋以根植於《西廂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中國古典情懷詩句意境寫出了《望春風》,加以鄭雨賢的中國傳統五音階曲調配曲而珠聯璧合,打造出來這首經久不衰的佳作:獨夜無伴坐燈下,冷風對面吹,十七十八未出嫁,想著少年家,生成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要問他怕壞勢(不好意思),心內彈琵琶。已愛郎君做夫婿,已愛在心內。不知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門外好像有人來,開門去看邁(看看),有人笑我憨大呆,乎(被)風騙不知!
這句裡面的“十七十八未出嫁”,鄧麗君現場演唱時,還能詼諧地改成“三十多歲未出嫁”,令人啼笑皆非。
有了這種傳統,後來人繼續創作,等到彎彎“本土意識”崛起後,閩南語簡直是很好的寄託鄉愁之思的手段。
“天黑黑,要下雨”和“愛拼才會贏”等“土歌”,《愛拼才會贏》歌曲中唱“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等等,都是如此,這不知道鼓勵了多少人勇敢地繼續前行。
而這些,都源於唐代的“歌仔簿”。
“陳生我呢,有幸在餘杭見過閩人,聽聞過曲調,因為動聽,便記下了。”陳成臉不紅氣不喘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