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呂不韋的末路(第2/6 頁)
時間內離開咸陽,不得留居。而那些已經在秦國擔任官職的外國人,則被無情地削去了官職,同樣需要在三天內被逐出秦國國境。對於那些敢於收留這些被驅逐者的家庭,秦王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治罪。在這一連串的驅逐行動中,有一位名叫李斯的楚國上蔡人也被捲入了其中。李斯是著名學者荀卿的得意門生,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他曾遊歷秦國,並在呂不韋的府中擔任舍人,深受呂不韋的賞識。呂不韋曾向秦王推薦李斯的才能,因此李斯得以被秦王任命為客卿,在秦國政壇上嶄露頭角。然而,隨著逐客令的頒佈,李斯也未能倖免於難,被司裡官員驅逐出了咸陽城。在被驅逐的途中,李斯心中充滿了不甘與憤慨。他深知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也不願就此放棄在秦國的努力。於是,他利用這段時間寫下了一篇表章,以機密事務為由,透過郵傳的方式呈送給了秦王。在這篇表章中說道:
我聽說:泰山之所以巍峨高大,是因為它不拒絕任何一粒土壤;河海之所以深廣無垠,是因為它們不挑剔任何一條細小的溪流;而一位英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夠成就他的德行與偉業,是因為他能夠容納和重用來自四面八方的百姓與賢才。回想當年,秦穆公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是因為他向西從戎族那裡得到了繇餘的輔佐,向東從宛地招募了百里奚的智謀,還親自從宋國迎接了蹇叔這樣的老臣,更從晉國求得了丕豹、公孫枝等賢能之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從而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法治基礎;秦惠文王採納張儀的連橫策略,成功瓦解了六國合縱的威脅;秦昭襄王則依靠范雎的遠交近攻之計,實現了秦國對六國的兼併大業。這四位偉大的君主,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力量才成就了他們的不朽功勳,那麼這些客卿又怎麼會對秦國有所虧欠呢?如果大王您堅持要驅逐這些客卿,那麼他們將會離開秦國,轉而投奔我們的敵對國家,為那些國家出謀劃策。到那時,大王您再想找到願意真心實意為秦國效忠、為秦國出謀劃策的人才,恐怕就會難上加難了。
秦王仔細閱讀了李斯呈上來的書信後,頓時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之前下達的逐客令是錯誤的。他立刻下令廢除了這個命令,並緊急派遣使者乘坐快馬,驅車前往追趕已經被驅逐出境的李斯。幸運的是,使者在驪山腳下及時追上了李斯。李斯得知秦王召回他的訊息後,便跟隨使者返回了咸陽。秦王見到李斯歸來,非常高興,立刻下令恢復他原來的官職,並且像之前一樣信任和重用他,讓他繼續在自己的朝廷中擔任要職,為國家出謀劃策。
李斯趁機向秦王進言:
“回想秦穆公當年興起霸業的時候,天下諸侯國眾多,周王室的德望也還未衰敗,因此當時並沒有實施兼併其他國家的策略。但從秦孝公時代起,周王室勢力逐漸微弱,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到現在僅剩下六國。而秦國作為這些諸侯國的強大存在,其影響力已經歷經多代。以秦國的強大實力和大王的英明賢能,要征服這些諸侯國,就像掃去灶臺上的灰塵一樣輕而易舉。然而,如果我們現在不抓住時機積極行動,反而坐等諸侯國再次強大,聯合起來對抗我們,到那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秦王聽後,表示贊同,並問李斯:
“我意欲併吞六國,你有什麼具體的計策嗎?”
李斯回答說:
“韓國距離秦國最近,且國力相對較弱,我們應先攻打韓國,以此震懾其他各國。”
秦王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任命內史騰為將軍,率領十萬大軍前去攻打韓國。當時,韓國的桓惠王已經去世,太子安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了新的韓王。在韓國,有一位名叫韓非的公子,他精通刑名法律之學,對韓國的日益削弱深感憂慮。他曾多次向韓王安上書,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但遺憾的是,韓王安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秦國發兵攻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