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科研(第3/4 頁)
還沒拿去發表,準備湊夠5篇了再一起發出去。
要是一口氣全部刊登了那才過癮呢。
這就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說不準,學校還會來個破格提拔呢。
其實,現在的沈光林在京大物理系大小也已經是個名人了。
因為,經過他幫助的老師,又有兩篇論文發表了。
這可是物理系的大事!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老師們能夠發表三篇國外期刊論文,物理系的科研能力委實不凡。
沈光林目的很單純,他想做一個“有用”的人。
他想要塑造不壞金身,想要提高社會地位和話事權,那就要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學術人”,肯定不能一直當個工具人混個第二作者。
或許,一路這樣走下去,將來做學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沈光林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研究最多的就是石墨烯,這是諾貝爾級別的成果,肯定不能一下子放出來。
而且做實驗也是要花錢的。
反正現在距離石墨烯被發現還有很多年的時間,這個成果的實現難度最低,應用前景卻最廣。
其實,現在國內科研的生態還很初級,十年運動造成的傷害很大,到現在還能夠堅持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已經很少了。
而這些科研工作者中能夠跟上國際進度的就更少了,從老師們寫的的論文裡就能發現這一點。
這還是京城大學,要是其他科研院所估計更差。
大家大都是在追趕和學習國外的最新研究,要想有所創新,很難。
沈光林幫著他們修改論文其實就是在做創新,很多時候都夾雜了不少私貨,這也是為了提高中籤率,免得花錢打了水漂,破壞了自己神級翻譯的名頭。
甚至,沈老師做的還比較巧妙,他修改的論文,都會找老師探討論文中“論點正確”的發展方向,引導,引誘,說服老師們形成他們自己的觀點,這樣發表的論文就是他們自己的“成果”了。
所以,50塊錢沒那麼容易賺的。
相比較而言,還是把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上更簡單一些,甚至直接翻譯抄寫過來就行了。
“抄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能夠抄寫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都已經是高階份子了,這就是所謂的“自力更生,填補國內空白。”
次一等的學者只能撿冷飯,燒土灶,把一流學者已經轉化的成果自己再重新轉化一下,這樣依然有市場,至少是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現在,大家的科研經費都非常缺少,因此,在這個年代大家的研究方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理論物理方面。
畢竟,大家都沒錢。
想做實驗研究沒錢簡直是不可能的。
一部掃描電鏡要多少錢?一臺分光鏡要多少錢?一部分析天平要多少錢?還是理論研究更實際一些。
做理論研究的話,只要能夠讀的懂這些國際期刊,就已經算是跟上國際研究進度了。
畢竟,他寫的我看懂了。
然後翻譯過來,自己添油加醋去發表一篇國內版論文,有事甚至只是翻譯一下,換個褲衩,這就算是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沈光林具有懂英語這種先天優勢,著實讓不少老研究員羨慕。
但沈老師是不屑於幹這樣低階搬運工的事的,因為具有40年的超前眼光,無論再前言的科技,他也是能夠看得懂的,並且知道這些論文中的觀點正確與否。
其中,指責別人,挑出別人論文中的毛病也是一種擁有先進水平的體現。
沈光林自然沒有資金也沒有裝置做重複實驗,但是他知道別人論文中的錯誤,而且還知道這種錯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