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民教師(第3/4 頁)
張老師也是真心為他好,這是個會為別人打算的熱心人。
“學的最好的科目?”沈光林沉吟並猶豫了。
“英語!”
這是實話。
沈光林當年去留學的時候,新託福可是考了116分的,都可以去讀英語專業了,也就是憑藉著英語學得好,再加上不錯的文理基礎底子,這才被MIT錄取了。
高額贊助費的事情都是謠傳。
張老師被沈光林給逗笑了:
“你一個就讀麻省理工航空航天專業的理科生,竟然是英語學的最好?那你怎麼考上的研究生?”
“真的就是這樣的,班級裡就屬我的英語最好,語法學的也最紮實,就連老闆發表的論文都是找我幫著修改的。哦,“老闆”就是導師的意思,因為他會給我們發放生活補貼,所以我們都叫他老闆。”
人盡其材,沈光林的長處真的就是撰寫英語論文。
讓一個天天想著混文憑的人去做發明創造,恐怕不容易吧。
“這樣吧,明天你再來一趟,我帶你去見見咱們院長,看看有沒有可能給你尋摸個工作機會。”
再怎麼說沈光林也是麻省理工畢業的“高材生”,學校一定得留下,雖然他研究生還沒畢業,但是怎麼著也得比本科生強吧。
等沈光林從張老師那裡出來,大一的同學們都放學了。
沈光林還要趕公交車,不能多做停留,明天再來吧,陪伴莉莉妹妹來日方長。
第二天又是起了個大早,沈光林又來到了京城大學物理系。
今天張老師的辦公室裡還有他一位同事,姓楊,是教物理的教授。
楊老師1958年畢業,留校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
凝聚態物理並不是固態物理,也有液態的,這件事情不能搞混了。
不過,京大在這個研究方向是真的厲害。
後世,京城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大拿不少,光院士都有七八位,在國際上也是處於頂尖水平的。
沈光林有點膽怯,純學術的東西他並不那麼專業,而且前沿知識他雖然很多都接觸過,但是也就研究個皮毛而已。
沈關林最擅長的還是重複實驗和撰寫論文。
開創性的研究還是交給開創者吧。
楊教授聽張教授說沈光林正在找工作,而且一個MIT畢業的高材生竟然說英語最好。
不知道想起了什麼,他眼睛頓時一亮:
“同學,同志,小沈同志,快幫我看看我的這篇論文,我本來想拿去發表的,可是英文總不過關。英文系的老師也幫不了太大忙,一些專業詞彙還是我對照著字典查的,你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老師也是病急亂投醫了,第一次見面的人就求助上了。
對於沈光林來講,改論文最是簡單。
甚至,他寫的論文還上過自然和科學,可惜成果都是老師的,他只是撰寫工具人。
沈光林毫不客氣的把楊老師的論文接過來,這是一篇關於霍爾效應的文章。
問題很明顯,在楊老師這篇文章裡,有好多專業詞彙的用語都不太行,語法和表述方式都有問題。
“霍爾效應”被發現已經一百年了,但是依然是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
這個霍爾效應通俗的講,就是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透過半導體時,載流子發生偏轉,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方向會產生一附加電場,從而在半導體的兩端產生電勢差。
楊老師研究的是不同半導體材質的霍爾效應,這應該是屬於80年代的高階知識。
也是巧了,在這個方面沈光林剛好比較懂,他不光讀大學學過,而且研究生的時候也在學,而且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