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配享太廟(第2/2 頁)
“凡是奏章裡稱臣或者稱奴才的,那可都是臣子的用詞,不能有兩種寫法。以後啊,都統一寫臣字。”這就意味著,在奏章裡,不管是滿臣還是漢臣,都得自稱“臣”。不過呢,滿臣為了顯擺自己的優越感,常常不會自稱“臣”,而是按照八旗的主僕關係,自稱為“奴才”。對於這種情況,雍正也沒去糾正,就這麼預設了。時間一長,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好像就成了滿臣的一項特權呢。為啥呢?因為漢臣沒這個資格呀,不管你是不是旗人,都不許自稱“奴才”,不然會被皇帝罵的喲!
還有一次,一漢臣為套近乎,在奏摺裡自稱“奴才”,雍正看後批閱4字:“稱臣得體。”那這是怎麼回事呢?此漢臣叫楊宗仁,漢軍正白旗人,康熙朝時出任湖廣慈利知縣等職,任內興利除弊,造福一方,有很高的民望。然而,即便是像楊宗仁這樣一個深受雍正重用的漢臣封疆大吏,還是個旗人,也沒資格在皇帝面前稱“奴才”。1723年,楊宗仁向雍正上了一個單純的請安折。為了與皇帝套近乎,他在奏摺的結尾處自稱“奴才”。雍正看了楊宗仁的請安折後,很認真地用硃筆劃去“奴才”兩個字,在旁邊寫了個“臣”字,並批示了4字:“稱臣得體。”也就是說,楊宗仁一個漢臣,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是不合規矩的,也不配,屬“越禮”,非常不得體。
滿漢官員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差異,那可真是給漢族官員的積極性來了個大大的打擊呀,而且還嚴重影響了國家政令的執行,這對朝廷的長治久安可太不利啦!雍正帝發現這個嚴重問題後,馬上就開始大力宣傳“滿漢臣工都是一家人”的口號,還努力提高漢族官員的政治地位呢。在雍正五年的九月,雍正帝還專門對大學士的班次排列方式做出了明確規定:“滿族居首的大學士在前面走,其他大學士就按照他們補授的時間先後走,別再分什麼滿漢啦,張廷玉就在孫柱前面走。以後補授大學士的時候,要先請旨確定他的行走班次,這樣皇帝就不用被規矩限制住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哦。”這可是關於大學士班次問題的第一個規定呢!這個規定也確定了大學士班次排列的一些具體原則:第一,領班大學士一定要是滿人。第二,其他大學士就不分滿漢啦,主要看補授時間,重點考慮資歷。第三,補授大學士後,要先請旨確定行走班次,這樣皇帝就能靈活調整啦!
一直以來,鄂爾泰都壓著張廷玉一頭呢,而且他倆在朝為官,還同時上殿議政。可據說這倆十多年都沒說過一句話喲!要是漢族大臣出了啥失誤,那滿族大臣能把漢族大臣臊得沒臉見人。雍正這位君主就在上面看熱鬧,從不插手調解,任由滿族大臣和漢族大臣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