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道德困境(第2/3 頁)
重,如何在善意干預與過度控制之間把握平衡,成為了擺在林宇辰和團隊面前最為艱鉅的命題。
會議室內,空氣凝重得彷彿能夠切割。團隊成員面對這份即將制定的行為準則,如臨深淵。林宇辰將一份厚厚的草案緩緩鋪開,這份檔案代表的不僅僅是規則,更是能力者與普通社會之間脆弱的平衡契約。
\"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經得起倫理和實踐雙重考驗的準則。\"林宇辰的目光緩緩掃過每一位與會者,\"這不僅僅是一份檔案,而是我們未來生存的基礎。\"
討論從道德倫理的最基本原則開始。經過連續多個小時的激烈辯論,團隊逐漸勾勒出行為準則的核心框架:
第一,最小侵入原則。任何能力者的干預都必須遵循最小必要原則,不得超出解決當前緊急問題的邊界。陳昊特別強調,\"干預不等於控制,我們的目標是幫助,而非改變。\"
第二,知情同意機制。在可能的情況下,能力者必須儘可能獲得被幹預者的知情同意。蘇婉晴提出了一個更為細緻的方案:如果無法獲得直接同意,則需要詳細記錄干預的完整過程和具體理由,並接受內部倫理委員會的審查。
第三,緊急救援豁免條款。在生命直接受到威脅的緊急情況下,能力者可以不受上述原則限制。但事後必須向倫理委員會提交詳細報告,接受嚴格審查。
王陽設計了一個多維度的干預評估模型。評估將從以下幾個關鍵維度進行:
干預的緊急程度
不干預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
干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被幹預者的意願和心理狀態
干預的可逆性
\"評估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是與否的判斷,\"王陽解釋道,\"而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評估過程。\"
李明分享了自己的實際經驗。他曾經幫助一位瀕臨自殺的年輕人走出心理陰霾,但這個過程中他始終保持著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剋制。\"能力不應該成為侵犯他人的工具,而應該是幫助他人的橋樑。\"
然而,現實往往比理論更為複雜。張明提出了一個令所有人為之側目的案例:如果一位預知能力者提前知道一場可能造成大規
張明提出的案例,瞬間點燃了會議室內潛藏已久的火藥味。這個假設性場景直指能力者行為準則最為脆弱的神經:當能力者預知嚴重的社會性災難時,是否有義務、是否有權力干預?
蘇婉晴率先打破沉默:\"如果預知一場恐怖襲擊,而我們選擇保持沉默,那麼我們是否就是共謀?\"她的聲音雖輕,但字字如釘,刺痛了每個人的神經。
陳昊則持不同觀點:\"預知不等於確定。我們不能基於'可能'就剝奪公民的基本自由和隱私權。誰能保證我們的判斷百分之百正確?\"
林宇辰陷入深思。他意識到,他們正在討論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準則,更是關乎人性底線的倫理抉擇。能力者擁有超越常人的認知和洞察力,但這種能力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拯救,也可能摧毀。
最終,團隊針對這類極端情況,制定了一個特殊的應急機制:
預知重大災難風險時,必須先透過內部倫理委員會進行嚴格評估
評估過程需要至少三位不同能力領域的專家參與
干預方案必須是最小侵入且可逆的
任何干預都需要詳細記錄,並接受未來的追溯性審查
\"我們不能成為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上帝',\"王陽總結道,\"但我們也不能視若無睹。關鍵在於如何在底線和良知之間找到平衡。\"
討論持續到深夜,每個人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行為準則,將成為能力者群體與普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