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帝國崩潰的四個徵兆(第1/2 頁)
【#帝國崩潰的四個徵兆#】
【徵兆一:軍事強悍、財政空虛。
在一個帝國覆滅之前往往會出現一個局面:財政千瘡百孔,軍事力量卻異常強悍。
漢帝國在朝堂上雖然內鬥厲害,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財政窮的要靠賣官鬻爵維持,但是對外則是毫不手軟,依舊保持著對外的強勢。
軍事是財政的下游,軍事崩潰總是滯後於財政崩潰,這就是王夫之所感嘆的:“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劉邦:外戚掌權,乃公能理解,怎麼還用上宦官了?
嬴政:……說的好像有些像大秦。
【其實何止是漢朝,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亦是如此。
當帝國擴張到它的自然邊界,對外的征服再也無法覆蓋征服的成本,為了維持帝國邊界,每年財政收入的大半都用於軍事。
最終貨幣不斷貶值,內部騷亂不斷,軍費開支進一步加劇,向民間徵收的稅賦越多,稅源就越枯竭,財政就越是日漸衰敗,這成了帝國崩潰的惡性迴圈。
從財政的角度看第三帝國的崩潰,戰前的第三帝國表面極其強大,財政卻正在走向崩潰,收入只有開支的一半。
難以維持其龐大的軍隊與龐大的投資建設破產近在眉睫,這才是其鋌而走險、迫不及待發動戰爭走上崩潰之路的根本原因。】
“……”,嬴政一時默然,這條和大秦對上了。
對外征服,會亂。
不對外征服,更會亂。
“不可能四條都對得上吧?”嬴政看著竹簡上還未乾的墨跡喃喃自語道:“若是都對上了,秦之亡……天命乎?人命乎?”
【徵兆二:重大突發事件暴露治理體系的脆弱。
帝國之所以能稱為帝國,在初期往往擁有碾壓周邊其他國家的高效治理體系。
比如:體制穩定、資訊通暢、稅收效率、動員能力等等。
在羅馬崩潰前的三世紀危機中,儘管危機不斷,起義政變頻發, 二十六個皇帝裡有二十五個死於非命。
但帝國的大多數地方依然有著輝煌繁榮的外景,寬闊暢通的大道連線帝國的各個省份,帝國軍團勤勉的工作,剿滅盜匪與蠻族,周邊的強國都在向強大的羅馬進貢納稅。
還有一群精明能幹的官僚在夜以繼日的工作,試圖糾正過去的錯誤,使帝國重返輝煌。
真正給羅馬致命一擊的恰恰是一個突發的危機:公元四世紀地球的寒冷達到了頂峰,失去生計的蠻族開始瘋狂入侵,當時的羅馬人形容道:“各種從來不曾聽過名字的野蠻人,潮水一般不斷衝出森林或草原。”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蠻族領袖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所有人都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帝國壽終正寢。
用艾略特的話來說:“世界就這樣告終,不是砰的一聲,而是噓的一聲。”
奧匈帝國王亡於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毛熊的加盟國在切爾諾貝利之後開始離心離德。
帝國雖衰,餘威仍在,常規災難時,帝國往往保持著很強的韌性。
只有重大的天災人禍,戰爭瘟疫等突發事件,才能把帝國的脆弱突然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在這之後所有人才漸漸接受了它的衰落,開始策劃它的結局。】
大秦,咸陽。
始皇皺起眉頭,嘆道:“大索十日,求弗得。”
一旁的扶蘇想起了去年博浪沙之刺殺,一個刺客近距離刺殺,卻捉不到人,連蛛絲馬跡都難尋。
“奧匈亡於槍響,大秦是否又亡於這場刺殺?”
扶蘇閉目思索,刺殺皇帝,卻抓不到人,讓六國貴族看穿了帝國的外強中乾。
“所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