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放寒假(第2/2 頁)
小安和張平同時搖頭,又異口同聲的說:“夠用了。”
擺開碗筷,張英往碗裡抓了一把香菜,舀進去滿滿一勺湯。香菜被羊肉湯這麼一激,更是清香撲鼻。
張英先喝了一碗湯,滿身的寒氣被驅光了,這才開始吃肉。
小安和張平也學張英,先喝湯,後吃肉。一整條羊蠍子,三個人就這麼幹完了。
吃完了張平還意猶未盡,張英怕他撐著,讓緩一緩再吃。
臨睡前,張平眼巴巴的問:“姐姐,我現在能再吃了點嗎?”
張英又好氣又好笑,讓小安泡了點粉條,下進去就著鍋底繼續煮。
這是真難民營回來的啊!
又一碗煮的滑溜溜軟綿綿的粉條下肚,張平才算是老實了。
期間,小安忙著跟張英彙報自己嘗試培植蘑菇的進展。
本地那種蘑菇,肉又肥又厚,圓圓的,白白的,像月亮。
李白有詩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也不知道哪一個文人騷客,吃到這個蘑菇,給它命名:“玉盤菇”,民間稱之為“白玉盤”。
小安暑假收集到了很多蘑菇和土,這一整個學期,除了上課,就是研究蘑菇的土質。
識別土壤中的關鍵營養成分是實現玉盤菇人工栽培最關鍵的一步。
土壤酸鹼度、有機質含量(反映土壤中腐殖質等有機物質的數量。)氮、磷 、鉀 、鈣 、鎂 和硫的含量,還有微量元素,都需要認真分析。
不過暑假採集樣本的過程一度非常混亂,大家為了蹭工分,把不符合要求的土壤取樣送來,或者同一個地方反覆取樣,導致結果不夠精準。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使用乾淨工具從多個點位取樣,混合均勻後形成代表性的樣品。
所以這次小安想要跟張英商量,讓大家按自己的要求再次取樣。
並且,小安想在開始取樣前,對他們進行取樣培訓。
從發現蘑菇的自然土壤環境中取樣並配比出最合適的種植蘑菇培養基,是一個既科學又細緻的過程。
準備好乾淨的鏟子、塑膠袋或容器來收集樣本。
在選定的位置上挖取表層以下約5-10厘米深的土壤樣品。儘量保持每個樣本的一致性,以便於後續分析。
記錄下取樣日期、地點等重要資訊,這對於後續研究很有幫助。
基於分析結果,才能開始設計適合目標蘑菇品種的最佳培養基配方。
常見的蘑菇培養基材料一般是木屑、稻草、麥麩等富含纖維素的物質。
用石灰調節ph值;石膏粉增加硬度;玉米粉提供額外營養。
確定配方以後,還只能先按比例製作少量培養基,並接種目標菌種,在控制條件下觀察生長情況。
根據實際培植中蘑菇的生長情況,不斷調整配方中的各種成分比例直至達到理想狀態,才能把配方固定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