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第3/3 頁)
便是被人欺負了,他也會為她撐腰。
不像他,什麼都沒有,只能叫她跟著自己低眉順眼,逢人便先低頭。
雖然這樣安慰自己,可心裡還是很難過。
大概是先行飲過酒的緣故,總覺得眼眶裡辣辣的,像是有什麼要不受控制的流出來。
他……還是很想她。
內殿里人聲鼎沸,端的熱鬧,待到內侍唱喏聲傳來,方才齊齊安靜下來,一道起身,恭敬向聖上與貴妃示禮。
聖上帶著錦書往上首去坐了,方才示意眾人起身,態度倒是和煦。
一眾人聽聞那位貴妃過來,心裡早像是貓爪子撓一樣,這會兒有了機會,雖不敢直視,卻也不免偷眼拿餘光去看,想見見究竟是何等美人,竟叫聖上這樣愛憐,乃至虛設六宮。
只是在看了幾眼之後,他們便齊齊低下頭去,不再抬首。
並不是忽然明白規矩,而是藉此遮掩自己心中驚詫。
這位柳貴妃,分明同此前的二皇子妃生的一般模樣!
再想到二皇子妃前腳病逝,後腳聖上就添新寵,許多人心中登時瞭然,目光隱晦的在楚王身上一掃,便面上帶笑,只做不知一般,同聖上敬酒說笑。
天子強佔兒媳,這是醜聞嗎?
毋庸置疑,當然是。
然而在聖上將一切處理妥當,叫人挑不出毛病時,也沒人會高風亮節,非要直諫,叫聖上給個交代。
玄宗奪了壽王妃後,楊氏家族飛黃騰達後,可沒人跳出來說什麼悖逆倫常,吹捧的不照樣是成群結隊?
認死理的人確有,但絕不會存在於依附於聖上的宗室,乃至於身處後宮的妃妾。
再者,人皆有私,都愛聽奉承話,世間有真心喜歡聽人進諫的君主嗎?
未必。
堯舜禹相讓,被世人稱頌,然而《竹書記年》載:“堯之末年,徳衰,為舜所囚”。
《韓非子說疑篇》:“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便是因善於納諫聞名的太宗,也在魏徵死後,下令推毀自己為其所作碑石,解除衡山公主與其子的婚約。
天子也是人,也會心有不豫,即使礙於外界原因暫且忍了,到最後,是一笑泯恩仇的可能性大,還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可能性大?
被一個心懷仇恨,且完全有能力將仇人玩弄於鼓掌之間的人記恨上,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劉邦入魯時,齊魯儒生為項羽披麻戴孝,噁心到了劉氏天子,一直到文帝時,除去勇於跪舔的叔孫通,朝堂上都沒幾個出身儒生的兩千石。
歸根結底,只要沒傷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沒人願意出頭,去撞聖上這個硬釘子。
到時候真頭破血流了,可沒人會同情。
錦書此前是二皇子妃,不受重視,只能坐在偏一些的位置,直到今日,隨同聖上一道坐在上首才發現,原來當人坐的高了,能將底下人神情瞧的一清二楚。
那些眼底潛藏的諂媚討好,嫉妒暗恨,統統無所遁形。
那些失意人的惆悵傷懷,也遮不住分毫。
她沒有去看承安,承安也沒看她,連餘光都沒有看過彼此,像是陌生人一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