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1/2 頁)
李耳念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有智慧的人往往都是沉默寡言的,那些喜歡誇誇其談的人往往都沒有智慧。堵住感官之竅,封閉慾望之門。挫除銳氣,化解糾紛,收斂光芒,混同垢塵。這就是與道混而為一的玄妙。因此,有道的聖人不去區分親疏、利害、貴賤的關係,所以得到了天下人的推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道的聖人往往都不愛說話,他們只想靜靜地待著,感受與道合一的喜悅。聖人只有在跟人講道的時候才會多說話,其餘時候通常是不說話的。這世間不是每個得道的聖人都願意出來跟人講道的。十個聖人裡邊,可能只會有一個聖人願意出來跟人講道。因為聖人只想全身心地沉浸在於道中,感受與道合一所帶來的自由愉悅之感,他們根本不想從中出來。如果有聖人喜歡誇誇其談,喜歡賣弄自己的知識,喜歡跟人爭論,那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堵住感官之竅,封閉慾望之門。挫除銳氣,化解糾紛,收斂光芒,混同垢塵。這就是與道混而為一的玄妙。修道之人若能管好自己的五種感官,關閉掉慾望的大門,那麼他會進步得非常神速。我們越是去追逐外物,越是不加節制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的識神就會變得越強大。修道的重點在於降服識神,過分地追逐外物,過多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只會使識神變得越來越強大,這樣又如何能夠降服識神?所以,修道之人必須學會塞其兌,閉其門,否則修道只會在原地打轉,不會有任何進步。修道之人不僅僅要學會塞其兌,閉其門,還要學會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唯有如此,才能與道合為一體。道之中沒有分別取捨,祂沒有銳氣,沒有糾紛,沒有光輝,如同塵埃一般不起眼。修道之人唯有消除掉自身的銳氣,化解掉紛擾之心,收斂掉自身的光芒,願意像垢塵一樣不起眼,才能徹底融入道中,與道合一。”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有道的聖人從不去區分親疏、利害、貴賤的關係,所以才得到天下人的推崇。聖人常常是無心的,他沒有分別心,完全不在乎任何利益得失。若是天下人人都能像聖人一樣,做到沒有分別心,不計較利益得失,那天下哪裡還會有戰爭?哪裡還會有犯罪?哪裡還會有人對人的不人道?能夠做到不去區分親疏、利害、貴賤關係的人真的很難得,畢竟人心總是善於分別的。也正因為人心總是善於分別,所以才無法與道合一。也正因為無法與道合一,所以才無法明白道是什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戰爭、犯罪和不公,就是因為人心與道分離導致的。世人總是喜歡質問我:“若是人不分別,那還怎麼活?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由誰來處置?”我往往會這樣回答他們:“你之所以看到世間有惡人,是因為你把世間萬物當真,把善惡的問題當真了。聖人的心中完全沒有善惡的觀念,他的心中只有不生不滅,永恆不變,完美無缺的道。聖人站在實相的角度看待世間的每一個人,他看到每一人都沒有分別,看到每個人都是道,這就是聖人所看到的全部了。正因為聖人不把天地萬物當真,不把善惡的問題當真,所以他才能一直與道合一。世人總是執著於天地萬物,總是執著於自己的身體,總是執著於善惡,所以才無法明白道的圓滿。””
尹喜問道:“師傅,修道之人是不是完全不需要管世俗之事,只需要一心一意地堅守住大道就行了?”
李耳點了點頭,“是的,正所謂識心不死,道心不生。修道之人唯有將心從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