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殺得不冤(第1/2 頁)
演義已罷,接下來講講陳宮正史。
在講述正史之前,我們需先確定本書的一個關鍵要素,那便是創作三國故事,總得有個背景吧。
一部正史的《三國志》,一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若按正史來寫,便缺失了美好,那些鬥智鬥勇的情節,實在太過虛幻,真正的本質無非是兵馬錢糧、土地人口罷了。
三國時期可沒有鬥將的習慣,正史中唯一有單挑鬥將記載的,便是呂布戰郭汜,至於什麼關羽戰黃忠、許褚戰馬超……這些單挑情節,皆是虛構。
桃園三結義同樣不存在,不過劉、關、張的關係那是實打實的鐵,歷史上也並無貂蟬此人,更沒有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精彩橋段,同樣不存在過五關斬六將的神來之筆……
倘若世間缺少了如此眾多美好絢麗的幻想元素,那麼又何必去閱讀那些精彩的小說呢?
直接翻閱《三國志》豈不是更為合適!畢竟,真實的歷史記錄往往較為嚴謹和客觀,缺乏了想象與創造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然而,如果完全按照演義的風格來撰寫作品,對於那些熟知三國曆史的讀者而言,恐怕會難以接受其中對真相的肆意歪曲,以及歷史人物形象的顛覆性改變。
原本智勇雙全、名垂青史的英雄豪傑,竟然被描繪成愚笨無知之人,淪為主角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
這種過度誇張且偏離史實的情節設定,無疑會引起許多正史讀者的反感。
正因如此,本文決定採用一種隨行自由的寫作方式——以貼近歷史事實為基礎,並適度融入演義中的精彩元素。
定好背景性質,接著說關於陳宮演義與正史兩個極端的話題。
不過還是那句話,一家之言,姑且聽之。
陳宮字公臺,東郡東武陽人。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青州黃巾時戰死,兗州處於無主狀態。陳宮利用自己的外交手段,說服了留守兗州的鮑信等人,支援曹操接任兗州牧。
當兗州士人認為陳宮立下首功,自然而然能進入曹操的決策層,替兗州士人的前程謀利。
而現實卻是掌兵之權被曹家宗室所掌控,決策層計程車人也皆是穎川士人,荀彧、戲志才之流。
當然陳宮的功勞,曹操也是極為看重的,然而陳宮的遊說之舉,在曹操看來,本質上乃是曹家集團自身實力過硬,才會被陳宮輕易說服,從而舉薦曹操為兗州牧。
事實上劉岱死的那一刻,沒有陳宮,曹操費些功夫也會統一兗州。
而陳宮卻並不這樣認為,自己立下了如此驚天動地的功勞,卻仍無法進入決策層,這怎能不讓他憤憤不平。
可是——無論地盤的大與小,權力的決策層人數永遠有限,就像後世的好多國家管理幾十億的人口,真正的決策班子也就那麼幾個人。都想進,那自然有人會被淘汰,同時間也產生心懷怨恨。
此時整個兗州都在曹操的管轄之下,但實際掌控的地盤,仍是東郡大本營。
陳宮經過長達一年多的隱忍,終於在曹操第二次征討陶謙之際,聯合張邈、呂布等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叛亂。
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叛亂,百分百沒有突如其來,只能是早有預謀!這其中,陳宮自是叛亂的發起者。
此次叛亂規模之大,險些令曹操至此退出歷史的舞臺,即便最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得以平定,曹操一方亦是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這場叛亂所帶來的後果極其嚴重,甚至出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人肉乾糧”事件。
可以想象,當時的曹操局勢何等艱難,毫無疑問山窮水盡,以至於曹操集團不得不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來維持生存。
曹操平定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