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走出去(第2/2 頁)
來做精加工。
作為一個深山裡的小縣城,有一條鐵路直達省城。這種交通條件,在全中國也是罕見的。
張英拿著醫院的介紹信,直奔省城製藥廠。
漪縣醫院去年搞出個凍瘡膏,並且賣的特別好的事,製藥廠也是聽說了的。製藥廠甚至考慮過複製這個配方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
裡面的大部分成分,他們都能找到,只不過潤膚保溼的基質,他們複製不出來。
倒不是他們笨,而是這個年代,橄欖油還是稀罕物。
1964年,中國獲贈了一萬株油橄欖樹苗,一直要到1998年,中國才被確認是油橄欖分佈區。
橄欖油只能低溫加熱,一般用於做沙拉。中國人做菜更喜歡大火爆炒,橄欖油一直要到二十一世紀,才被少數人認可。
張英知道橄欖油,還是因為林鈴害怕妊娠紋,拿橄欖油抹肚子。
那油可真不好吃,聞見味道就怪怪的。
張英從後世大桶大桶的買橄欖油,買回來跟蜂蜜摻和。現在有人能分辨出來才叫怪了。
現在漪縣醫院願意跟他們合作,提供原材料。
他們只需要按加工步驟把各種原材料混合,低溫加熱到融化,冷卻後再罐裝。
連銷售都走他們的渠道。
這是一筆從天而降的大生意啊!
張英提供的原材料價格也不貴,研發成本為零,按往年凍瘡膏的售價結合成本,淨利潤率超30%!
以往張家岔村純手工作業都能賺到錢,沒可能規模化生產了,反而賺不到錢。
張英給這一系列的產品取了個好聽的名字。
遠志牌凍瘡王,專門針對凍瘡防治的。
遠志牌保溼王,主要保溼防皴裂的。
遠志牌祛疤王,可以修復傷疤的。
遠志牌潤膚王,使用後面色紅潤有光澤。
藥廠廠長問為什麼叫遠志牌。
張英一五一十的說出“真相”。那就是:曾經有一名叫王遠志的醫生,下放到張家岔村。
王遠志醫生看到村民們飽受凍瘡困擾,根據祖傳秘方,加多年行醫經驗,配置出來了這一系列藥膏。
王醫生犧牲在了張家岔村,但是他留下的藥方,一直在保護張家岔村人民的面板。
而張家岔村的人民為了把王醫生的藥方發揚光大,將它投入了生產,已經透過知青們的郵件,走向了全國。
有人聽了這個故事,對王醫生由衷欽佩。
有的人臉色青一陣白一陣。
張英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又看看他的銘牌,把他記在心裡:陳曉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