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聰明誤(第1/2 頁)
陸澄與賀玄卿交戰一月有餘,雙方各有勝負,皆損失了一些兵力。
塘報傳至建業,李存德急在心頭:“都是我大祁的大好兒郎,卻要折在這自相殘殺之中。”
孟遇安所提的透過詔安來動搖陸澄後方軍心的法子已被李允琛奏明瞭李存德,朝臣商討之下均覺得可行。
但此計的重要前提在於,賀玄卿至少要有幾次連續的捷報,才能讓荊州附逆的官員覺得前程無望,從而放棄支援陸澄,轉而接受詔安重返朝廷。
可眼下陸澄與賀玄卿互有勝負,雙方都沒有擊敗對方的十足把握,荊州官員覺得跟著陸澄有利可圖,也就不會輕易倒戈。
中書令崔慶之進言道:“琅琊王在益州已有半年多了,據益州司馬來報,琅琊王接朝廷指令,徵召操練新軍不輟,此時益州兵甲已足,或有一戰之力。”
李允琛亦道:“兒臣也以為,可以讓琅琊王奇襲荊州,即使不能根斷其糧草補給,至少也可以讓陸澄分兵來救,這樣驃騎將軍的勝算就大了。”
李存德撫須思忖,猶豫不決道:“各位愛卿言之有理,可允瑛畢竟年輕,也沒有過領兵的經驗,貿然讓他突擊荊州,不知他能否勝任。”
太極殿群臣爭辯不下,不論是支援哪一方,皆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贊同者,雲奇兵制勝,未必需要經驗;反對者,稱一擊不成,反而陷入被動。
李存德聽得煩了,讓群臣散去,只留李允琛在側。
“琛兒,你方才說允瑛奇襲荊州可以讓陸澄分兵來救,可若陸澄早有準備,在荊州守株待兔,該當如何?允瑛是朕的兒子,他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實在不忍。”
李允琛垂眸道:“父皇所慮甚是。允瑛也是兒臣的弟弟,兒臣也像父皇一樣擔心他的安危。”
他眼珠一轉,試探道:“不如這樣,只給賀玄卿傳令,並向他說明情勢侷促所在,讓賀玄卿自行決定需不需要允瑛襄助。”
李存德思索之後,點頭道:“也只能如此了。朝廷遠在建業,不知前線詳細底細,豈有僅憑塘報隻言片語就遙定戰略大計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具體怎樣做,就看賀玄卿自己了。”
李允琛回到勤政殿後,立即著令孟遇安向中書省傳旨,發六百里急報往淮陰前線。
賀玄卿佈置的防線從淮陰連至合肥,將京畿建業完全保護了起來。
這樣做雖然可以保證建業絕不會被陸澄攻佔,但另一方面也使賀玄卿被迫承接陸澄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賀玄卿領兵向來喜歡用險,可此次朝廷只命令他保護建業、抵抗叛軍,因此賀玄卿一直無法主動出擊。
正當戰火焦灼之際,賀玄卿收到了朝廷的傳令。
此前琅琊王李允瑛已在荊益邊界佈防,可陸澄是多年沙場悍將,完全沒有被李允瑛的疑兵所恐嚇,只專心於賀玄卿交戰。
現在朝廷讓賀玄卿自行決斷是否需要李允瑛進攻荊州,賀玄卿自然是一百個願意。
賀玄卿不在乎李允瑛領兵才能如何,甚至不在乎他的死活,只要能對陸澄造成威脅,哪怕只是些微軍心的動搖,賀玄卿自信可以一戰得勝。
於是,他果斷派出驛卒向南迂迴,穿過未投敵的南郡到達巴東永安,順利見到了李允瑛。
李允瑛接到塘報,得知賀玄卿要他三日後進軍荊州,先取上庸,再克襄陽。
賀玄卿在信中還特別囑咐,上庸沒有多少守兵,且距離其他幾個投敵的郡都較遠,因此輕易拿下不成問題。
只要有了上庸作為糧草轉運的基地,再取襄陽就不難了。到時候陸澄見襄陽有危,一定會從東線分兵,這樣賀玄卿就能乘勝追擊,在弋陽汝南一帶一舉殲滅陸澄叛軍。
李允瑛看著賀玄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