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皇黨(第1/2 頁)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像是被人點了任督二脈,房玄齡馬上跟著長孫無忌勸:
“陛下,孩童玩樂實屬正常,誰家的孩子不玩鬧幾次,但是大多數情況還是好的。
且李恪殿下天生早慧,長孫丞相併沒有誇大,這點我們有目共睹的。”
杜如晦說:
“陛下,國子監設在皇宮內教學的,畢竟不方便,名師大儒多在外城的國子監,臣想定然是薛博士的教學比不上其他大儒,才會讓三皇子殿下不喜。”
這話是真的,本來皇宮的國子監只是一個讓皇子們識字而已,等到十二歲了,能出皇宮建府才正式在國子監上課,不然不會只讓個國子監的博士來教。
三人說的都很對,李世民還是不想給錢:
“李恪是朕的兒子,朕應該避嫌,封的低了不符合皇家身份,封的高了怕是傷了功臣之心啊。”
長孫無忌看出李世民沒有理由了,接著說:
“正是因為他是陛下的兒子,陛下才更應該封三皇子,且陛下封賞本就不是師出無名啊。”
房玄齡也勸;
“如果陛下連自己兒子有功勞都不賞,其他人看到了,會怎麼想?
倘若再向他人許下諾言,他人是否會想起今日,陛下無視自己兒子功勞的事情?”
杜如晦說;
“小鹿受傷了,母鹿還給它舔傷口呢,陛下新登,真是向天下告知您是位仁君,是一位看得見他人功勞,有功必賞的君主,屆時臣子們必當實心辦事,不怕自己的功勞被埋沒。”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前夜就是許諾參與的所有人加官進爵來鼓舞士氣,三人也是以此來提醒李世民當初說的。
三人跟隨李世民很久了,清楚李世民的性格,知道怎麼勸這位皇帝。
這番話如果說給普通人聽,會很大很假很空。
但是說給李世民這些想當一代明君的皇帝聽,他們很是受用。
不然,魏徵怎麼能用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規勸李世民要仁德。
李世民被勸的沒話說,洩氣了似的說;“那就封個蜀王?”
“好!”
長孫無忌就怕李世民反悔,鼓掌叫好,還把李世民嚇一跳。
杜如晦接著說:”陛下,這是爵位,還該封個職位才好。”
房玄齡:“對對對。”
李世民:“益州大都督?”
“好!”
長孫無忌鼓掌叫好。
房玄齡:“陛下,這些都是虛封,實封的食邑呢?”
杜如晦;“對對對。”
李世民不開心的說:“這個不能太多,恪兒太小了,多了也管不過來,五百如何?”
“好!”
長孫無忌鼓掌叫好。
杜如晦:“陛下,那永業田呢?”
李世民:“什麼?什麼?還給地?朕是他老子!”
長孫無忌咳嗽一聲打斷了李世民:
“陛下注意儀態,還穿著禮服呢。”
李世民又端正了說:
“朕又不是會餓到他,給了五百食邑還不夠啊?”
李世民這話還有沒說完的。
就是蜀王是正一品的親王,益州大都督是從二品的官職,自帶22傾得田,也就是2200畝職分田,別說餓死,光是吃都不知道養活多少人。
唐朝普通人18歲後都能領到100畝朝廷分配的公田。
李恪過完年九歲,兩個頭銜就是22個人的職分田。
房玄齡:
“陛下,規矩就是這個規矩,你封號和食邑都給了,就別少了這點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