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第1/2 頁)
楚國被打的焦頭爛額,他們深知自己不是秦軍的對手,巴不得這場仗趕緊停下來呢,李園很快和秦使打成了共識,雙方約定停戰,重修舊好。
對於呂不韋做出的舉措,姬傑一點兒也不吃驚,三足鼎立嘛,本來就是一個相互制衡的局面,其中一方想要吞掉另外兩方,那是很難的。
不過,這個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是十分的靠譜,也不可能長時間維持下去,因為其中有不安的因素,那就是齊楚聯盟。
齊楚兩國為了共同到了利益站在了一起,雖說現在看起來牢不可破,但能不能經期時間的考驗,誰都不敢打包票,俗話說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一旦沒了外在的威脅,之前的利益也就凹陷下去,這種形式的聯盟是靠不住的。
韓王韓安找了個合適的日子,率領群臣向姬傑上書,表示韓國願意重歸大周,服從大周的統治。
看著韓安那封真誠無比的國書,姬傑還能說什麼呢,以天子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同意韓國重歸大周,封韓安為韓候,繼續總領韓地的軍政要務,其子孫可繼承韓候之位。
當然,韓安還是韓地的老大,大周亦派去了不少各方面的管理人才出任職能部門的副職,只不過這些副職的權利稍微大了一些,短時間內還是原來的官員當家,權利會逐漸回到大周派來的人手中。
之所以沒有直接接管韓地軍政,姬傑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讓他們明白主動歸順和武力征服的區別。
……
齊國沒了大周的威脅,楚國和秦國和好如初,時間不長,齊楚只見便出現了摩擦。
也難怪,兩國的軍隊混編一處,沒了戰爭的軍人特別容易出現無事生非的事情,雙方從最開始的口角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後到了動刀動槍的地步。
雙方的將領又都是護短的性格,只看見自己人吃虧看不見自己人沾光,發生了打鬥事件之後誰也不願意先低頭,主將都已如此,更別說下面計程車兵們了。
矛盾進一步激化,兩國互遞國書,都要求對方向己方認錯。
無果,聯軍只好分開駐紮,兩方都認為對方應該認錯,最後誰也不理誰,不過半年時間,齊楚聯盟名存實亡。
然後,齊國拒絕向免費向楚國運送食鹽,楚國自打丟了西部國土之後也就丟了池鹽產地,食鹽全靠從齊國而來的海鹽,齊國斷了他們的供應,而且開出比賣給他國更高的價格;楚國也不示弱,停掉了對齊國的礦石供應,包括銅鐵一類金屬礦石和硝、硫磺等製造火藥的材料。
兩國這麼做,無非像是向對方挑明一點:我的作用比較重要,千萬別惹我。
可惜,他們是半斤八兩,都以為自己捏住了對方的脈門,誰也不肯就範。
楚國太后李焉早就看出了這一點,多次跟李園商議此事,言明只有維持兩國繼續結盟的關係,才能抵禦外來侵犯。
李園卻一直不當回事兒,李焉只好再一次把他傳喚道宮裡,商議此事。
&ldo;妹妹,你就放心吧!&rdo;李園心不在焉的說:&ldo;這是小事兒,聯盟出現裂痕又不是第一次了,一旦戰事重開,所有的矛盾都會瞬間消失的乾乾淨淨!&rdo;
李焉擔心的說:&ldo;我怕的是秦國對楚國開戰,大周卻沒有對齊國開戰,到時候齊國人會幫助咱們嗎?&rdo;
李園一愣,這的確是個問題,事情真發展到那一步的時候,齊國人肯定不會過來幫忙,他們會以害怕出兵後受到大周偷襲為藉口,坐視楚國國土被秦國一點兒一點兒蠶食掉。
秦人多變,特別是呂不韋上臺之後,把他奸商的一面發展的淋漓盡致,當著你的面跟你談笑,卻派人在你背後捅刀子,這事兒他幹的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