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古人玩的遊戲(4)(第1/2 頁)
【鬥蛐蛐。】
【我們熟悉的明清鬥蟋蟀其實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古代稱之為“鬥蛩(qiong)”。
“昨夜寒蛩不住眠,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蛩:就是蟋蟀,也叫促織,民間習慣叫蛐蛐。
我甚至懷疑精靈寶可夢的誕生都跟斗蛐蛐有關,你看任天堂的當家Ip。
遊戲之神宮本茂小時候喜歡鑽山洞探險,於是創作了塞爾達傳說。
江口勝也懷念家鄉與友誼,然後創作了動物之森。
清沼英二從小就喜歡木匠活,所以才有了塞爾達石之笛之後那些精彩絕倫的解謎關卡。
而精靈寶可夢的創作者從小就是昆蟲迷,喜歡抓小蟲子放在一起看他們爭鬥,不過他那會玩的應該主要是獨角仙。
他想如何在電子世界中去抓捕昆蟲餵養成長或者相互爭鬥呢?
於是這個世界上最賺錢的遊戲Ip誕生了。
鬥蛐蛐始於唐天寶年間,長安有錢人用象牙雕的籠子來裝蜥。
記載說:“富人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重金求一蛐蛐。
到了南宋,市民經濟興盛,鬥蛐蛐開始興盛於民間。
歷史上被稱為濟癲、濟公的道濟和尚因為自己的蟋蟀愛將鐵槍去世,不僅好生安葬,還題寫了悼詞和祭文。】
……
濟公:別說了,再說我就要給自己寫祭文了。
“師兄弟們,別追了,我真不是降龍羅漢。”
“信,我們信,你先從山上下來。”
……
【權臣賈似道無心軍政一門心思擱家裡鬥蛐蛐,還寫了《鬥蟋經》,後世稱其為蟋蟀宰相。
有蟋蟀宰相就有蟋蟀皇帝,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挺好一人,除了教子無方之外就有這麼點小愛好,後世稱之為蟋蟀天子。】
……
“你不能學學爺爺我嗎?”
“再不濟學學你爹。”
“怎麼教兒子都不會?”
太孫殿下正忙著核算出兵成本,嘴裡小聲嘀咕道:“您教兒子不就一套嗎?”
“先打一頓,然後說一句太子多病,汝多勉勵之。”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的《促織》一篇就是以這個為背景創作的。
那鬥蛐蛐這玩意兒到底是咋玩的呢?
鬥蛐分三部曲,即收養鬥,
收:就是買賣,好的蛐蛐講究頭圓、牙大、腿須長、頸粗、毛糙、氣勢強。】
大明。
朱瞻基本來紙上寫寫畫畫核算,寫字寫字不自覺的就把蛐蛐標準抄了下來。
戶部尚書眼觀鼻,鼻關口,只當自己瞎了。
……
【北京的蛐蛐主要是來自於北京周邊·河北、山東及部分地區。
養:就是蟋蟀罐,一般常見的是圓柱形,像個帶蓋的矮筆筒,裡面還會放一個兩頭中空的玩意,叫過籠。
蟋蟀喜陰涼給它藏身,罐底上墊土。
蛐蛐喝水的水槽也有講究,瓷的上著釉、畫著圖案,有的還有題字,比如勇冠三秋。
還有隨身帶著的油葫蘆,裝著蜥蜥聽叫聲來把玩。
正經開始比賽,得先稱體重多少公斤級,跟人拳擊一樣,然後鬥在豆盆裡,這就是比賽場地八角籠。
蛐蛐對戰跟人一樣,也講究武打套路的,比如有的牙一碰上對面就被摔了出去,像被風吹了一樣,稱之為吹夾。
與這種巧勁相反的是另一種套路,上來就死的咬住對手不放,然後往後拖,最後逼得對手逃跑,這叫做留夾。
還有一種套路就是上來咬住然後瘋狂甩,直到對方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