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馬里亞納大海戰(第3/8 頁)
門 152 毫米主炮(三聯裝 4 座)、12 門 127 毫米高炮、28 門 40 毫米高炮和 16 門 20 毫米高炮。
- 日本:
- 愛宕號重巡洋艦:標準排水量
噸,滿載排水量
噸,艦長 203.76 米,艦寬 20.4 米,吃水 6.23 米。航速 35.5 節,主機功率
馬力。裝備 10 門 203 毫米主炮(雙聯裝 5 座)、8 門 127 毫米高炮、24 門 25 毫米三聯裝高炮等。
- 高雄號重巡洋艦:基本引數與愛宕號相近,裝備相同口徑主炮,在防空火力等方面有細微差別。
(五)潛艇
- 美國:美軍潛艇在此次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大青花魚號等。美軍潛艇水下排水量約 2400 噸,裝備 6 具 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前 4 後 2),可攜帶 24 枚魚雷,水面航速約 20 節,水下航速約 8 節。艇員約 80 人。
- 日本:日本潛艇在此次海戰表現不佳。日本潛艇型號多樣,以伊 - 400 級為例,水下排水量 6560 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裝備 8 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 20 枚魚雷,還有 3 架水上飛機。水面航速 18.7 節,水下航速 6.5 節。艇員約 144 人。但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潛艇未對美軍造成有效威脅。
四、雙方戰法
(一)美國戰法
- 航母編隊運用:美軍航母編隊保持緊密協同,透過相互之間的掩護和支援,形成強大的作戰力量。在作戰中,航母按照一定的隊形展開,以確保艦載機的順利起降和編隊的防空安全。例如,在遭遇日軍空襲時,航母編隊迅速調整隊形,加強防空火力的集中配置,同時利用艦載戰鬥機進行攔截。
- 艦載機攻擊戰術:美軍艦載機採用多波次、多機型協同攻擊戰術。先派出戰鬥機奪取制空權,然後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從不同方向和高度對日軍艦艇發動攻擊。這種協同攻擊方式增加了攻擊的突然性和有效性,使日軍難以防禦。例如,在攻擊日軍航母時,俯衝轟炸機從高空俯衝而下,吸引日軍防空火力,同時魚雷轟炸機從低空接近,發射魚雷攻擊航母的水線部位。
- 防空作戰:美軍構建了多層防空體系。外層由艦載戰鬥機組成,在艦隊周邊進行巡邏和攔截;中層是巡洋艦和驅逐艦上的中程防空武器,如 40 毫米“博福斯”炮;內層則是各艦艇上的 20 毫米“厄利孔”高炮。這種多層防空體系有效地抵禦了日軍飛機的攻擊。
(二)日本戰法
- 超遠距離攻擊:日軍利用艦載機的長航程優勢,試圖從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之外發動攻擊。艦載機起飛後,攻擊美軍艦隊,然後飛往馬里亞納群島上的機場進行補給和重新裝彈,再返回戰場繼續作戰。但這種戰術存在諸多問題,如飛機長途飛行後飛行員疲勞,攻擊精度下降,而且日軍對美軍防空能力估計不足。
- 艦隊佯動與分散:日軍艦隊採取佯動和分散戰術。部分艦隊佯裝主力吸引美軍注意力,而真正的主力則試圖從其他方向發動攻擊。同時,艦隊分散配置,以降低被美軍集中攻擊的風險。然而,這種戰術在美軍強大的偵察能力和情報優勢下,效果不佳,反而導致日軍艦隊在遭受攻擊時難以相互支援。
五、戰役過程
(一)前期偵察與準備
- 1944 年 6 月 15 日,美軍在塞班島登陸,日軍判斷美軍意圖,準備在馬里亞納海域與美軍決戰。雙方都派出了偵察力量,美軍潛艇在關鍵海域進行巡邏,監視日軍艦隊動向。日軍則依靠艦載機和岸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