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關東軍的末日(第3/15 頁)
空中優勢完全被蘇聯掌控。
四、雙方參戰將領及指揮人員
(一)蘇聯方面
斯大林高度重視此次戰役,派出三位傑出元帥分別指揮三路大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擔任蘇軍遠東總部總司令,負責統一指揮作戰行動,以卓越軍事戰略眼光和高超指揮藝術協調各方力量。麥列茨科夫元帥指揮遠東第 1 方面軍,深入瞭解戰場形勢,依據東路地理環境和日軍防禦特點制定作戰計劃。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後貝加爾方面軍,克服西路行軍困難,迅速推進部隊,展現非凡領導能力。普爾卡耶夫大將指揮遠東第 2 方面軍,合理部署兵力,與其他兩路軍密切配合,為戰役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二)日本方面
日本關東軍由喜多誠一大將指揮第 1 方面軍,司令部設在牡丹江。第 1 方面軍下轄 10 個師團約 24 萬人,主要擔負中國東北東部方向防禦任務。但喜多誠一在蘇軍強大攻勢下,因日軍整體戰略失誤和兵力、裝備劣勢,未能阻止關東軍潰敗。
五、戰役過程
(一)綏芬河戰鬥:鋼鐵與烈焰的碰撞
1945 年 8 月 9 日上午,蘇軍遠東第 1 方面軍第 5 集團軍如鋼鐵洪流越過國境,向綏芬河發起猛烈進攻。擋在前面的是日軍精心構築的綏芬河築壘,正面寬約 40 公里,縱深 35 公里,其間分佈著約 400 個火力點,相互交織形成嚴密防禦網路,日軍企圖憑此阻擋蘇軍。
蘇軍為突破防線精心準備,集中 8000 門火炮,進攻綏芬河築壘的第 5 集團軍得到 3500 門,還有 400 門喀秋莎火箭炮。戰鬥開始,蘇軍展開長達 4 小時的炮火準備,炮聲震耳欲聾,炮彈如雨點般落在日軍陣地,大地顫抖,日軍表面陣地在炮火轟擊下化為火海。隨後,蘇軍出動強擊機群掩護 1600 多架次轟炸機,對日軍築壘進行 4 輪毀滅性轟炸,炸彈掀起沖天煙塵和爆炸,綏芬河地區彷彿人間煉獄。
儘管日軍表面陣地和炮陣地在蘇軍狂轟濫炸下嚴重摧毀,但日軍步兵憑藉堅固地下永備工事頑強抵抗。這些地下工事深入地下、結構堅固,能有效抵禦蘇軍炮火。蘇軍在攻擊中遇到困難後,巧妙地在日軍鋼帽地堡的地道口安放炸藥,透過一次次精準爆破,逐步摧毀日軍地下防禦體系,最終成功突破綏芬河築壘,為後續進攻開啟通道。
(二)樺林車站戰鬥:血與火的考驗
由於蘇軍在綏芬河築壘地區遭遇日軍激烈抗擊,戰鬥進展受影響,蘇軍遠東第 1 方面軍司令部變更作戰部署,加強第 25 集團軍力量。8 月 12 日清晨,蘇軍第 257 坦克旅向樺林車站開進,行軍之路艱險。
在開進途中,蘇軍第 257 坦克旅遭遇日軍精心設下的包圍圈。日軍利用地形優勢,在坦克旅必經之路設定重重障礙,並從多方向發動攻擊,反坦克武器不斷射擊,炮彈在坦克周圍爆炸。蘇軍坦克兵憑藉精湛駕駛技術和頑強戰鬥意志與日軍激烈戰鬥,雖坦克遭受損失,但仍堅定向樺林車站前進。
當蘇軍坦克兵到達樺林車站時,新挑戰出現。鎮口兩座小橋上,日軍步兵嚴陣以待,以小橋為依託,用輕武器和手榴彈對蘇軍坦克頑強狙擊。蘇軍坦克在狹窄小橋上難以有效攻擊,日軍攻擊兇猛,蘇軍損失慘重。但蘇軍坦克兵毫不退縮,堅守陣地,與日軍展開殘酷近距離戰鬥,一直持續到 14 日晨,蘇軍坦克兵以巨大犧牲為後續部隊進攻爭取寶貴時間。
(三)其他地區戰鬥:全面推進的鋼鐵洪流
在其他地區,蘇軍各部隊按預定計劃迅速推進。8 月 17 日,蘇軍攻克圖們、佔勃利,進一步壓縮日軍防禦空間。8 月 19 日,蘇軍先後攻佔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