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關東軍的末日(第13/15 頁)
缺陷。雖然工事堅固,但防禦過於依賴固定工事,缺乏機動性。一旦工事被突破,日軍難以組織有效的反擊。而且日軍邊境防禦體系缺乏縱深,在蘇聯的強大攻擊下,很容易被直接穿透。此外,日軍對邊境防禦的兵力部署不夠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到蘇聯可能的多方向進攻,導致在一些方向上兵力薄弱,被蘇聯迅速突破。
(二十五)戰役中的後方支援與破壞
1. 蘇聯的後方支援體系與保障措施
蘇聯建立了強大的後方支援體系。在國內,有完善的軍工生產、物資儲備和人員動員系統。軍工企業加班加點生產武器彈藥、裝備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遠東前線。同時,蘇聯在後方設立了多個物資儲備基地,保障了前線作戰的物資供應。在人員方面,持續動員補充兵員,確保前線部隊的戰鬥力。在保障措施上,蘇聯加強了對運輸線的保護,防止日軍的破壞。透過巡邏、警戒等手段,保障鐵路、公路等運輸通道的安全,使物資和人員能夠順利到達前線。
2. 日本對蘇聯後方的破壞行動及失敗
日本也試圖對蘇聯後方進行破壞,但由於其自身實力和戰略侷限,這些行動未能取得實質性效果。日本派出少量的特種部隊和飛機對蘇聯邊境附近的運輸線和物資儲備點進行襲擊,但蘇聯的防禦嚴密,這些襲擊大多被挫敗。而且日本在戰爭後期資源匱乏,無法組織大規模的破壞行動,對蘇聯後方的影響微乎其微。
(二十六)戰役中的山地作戰特點
1. 蘇聯山地作戰的準備與實施
蘇聯在山地作戰中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在裝備方面,為士兵配備了適合山地行軍和作戰的裝備,如輕便的武器、防滑鞋等。在訓練上,加強了士兵的山地作戰技能訓練,包括攀巖、山地行軍、山地火力運用等。在作戰實施中,蘇聯軍隊注重利用山地地形的特點。以小分隊形式進行靈活作戰,利用山谷、山脊等地形隱蔽行動,對日軍進行突襲。例如,在穿越大興安嶺的過程中,蘇聯山地部隊巧妙地利用地形,避開了日軍的巡邏和防禦重點,順利完成行軍任務,並在後續作戰中對日軍山地防禦陣地進行了有效的攻擊。
2. 日本山地作戰的應對與困境
日本在山地作戰中原本想利用地形優勢進行防禦,但在實際作戰中卻面臨諸多困境。雖然日軍熟悉山地環境,但缺乏有效的山地作戰裝備和訓練。在面對蘇聯的山地作戰部隊時,日軍的防禦陣地容易被發現和突破。而且日本在山地作戰中缺乏靈活的戰術,仍然以傳統的靜態防禦為主,無法應對蘇聯靈活多變的山地作戰方式。例如,在一些山區戰鬥中,日軍在山脊上的防禦陣地被蘇聯軍隊從側翼山谷迂迴攻擊,導致防線崩潰。
(二十七)戰役中的夜戰特點
1. 蘇聯夜戰的優勢與戰術
蘇聯在夜戰中具有一定的優勢。蘇聯軍隊裝備了一些適合夜戰的裝備,如夜視儀等,雖然當時的夜視技術還不夠先進,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夜間作戰能力。在戰術上,蘇聯利用夜暗的掩護,進行秘密行軍和突襲行動。例如,在一些戰鬥中,蘇聯裝甲部隊在夜間隱蔽接近日軍陣地,然後在黎明時分發動突然襲擊,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蘇聯步兵在夜戰中也善於利用地形和夜色進行滲透,對日軍的後方和薄弱環節進行攻擊,破壞日軍的防禦體系。
2. 日本夜戰的表現與不足
日本在夜戰中的表現相對較弱。日軍缺乏有效的夜戰裝備,在夜間作戰時視野受限,難以發現蘇聯軍隊的行動。在戰術上,日本對夜戰不夠重視,沒有形成有效的夜戰戰術體系。在一些夜戰中,日軍往往處於被動挨打局面,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陣地被蘇聯軍隊突破,損失慘重。此外,日軍在夜戰中的指揮和協同作戰能力也大打折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