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萊特灣海戰(第6/9 頁)
降,大量士兵因飢餓、疾病和戰鬥傷亡。
2. 裝備損失:日本損失了 4 艘航空母艦、3 艘戰列艦、10 艘巡洋艦、11 艘驅逐艦等大量艦艇。作戰飛機損失約 200 架。航母的損失使日本海軍的空中作戰能力進一步削弱,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主力艦艇的沉沒嚴重打擊了日本海軍的實力,使其在後續的海戰中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二)美國
1. 人員損失:美軍在萊特灣戰役中的人員損失相對較小,約 3000 人陣亡。這得益於美軍的海空優勢和有效的防禦措施,在減少自身傷亡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裝備損失:美國損失了 3 艘航空母艦(2 艘輕型航母、1 艘護航航母)、2 艘驅逐艦、1 艘護衛艦等艦艇。作戰飛機約 100 架。儘管有一定損失,但美軍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能夠迅速補充艦艇和飛機,維持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優勢。
六、雙方主要指揮人員和參戰將領
(一)日本
1. 豐田副武: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負責整個萊特灣戰役的戰略指導。他制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但由於日軍整體實力的劣勢和作戰計劃的複雜性,在戰役實施過程中難以有效協調各艦隊行動,導致作戰效果不佳。
2. 慄田健男:率領中央艦隊,擔任從聖貝納迪諾海峽進攻萊特灣的重要任務。在戰役中,他的艦隊經歷了激烈戰鬥,雖然有機會對萊特灣內的美軍造成重大打擊,但由於多種因素,最終未能達成戰略目標。
3. 小澤治三郎:指揮北方艦隊,以航母為誘餌執行吸引美軍主力的任務。他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吸引了哈爾西艦隊,但由於日本航母艦載機數量和質量的下降,自身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4. 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分別率領南方艦隊從蘇里高海峽進攻。西村祥治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遭受慘敗,他的艦隊幾乎被全殲。志摩清英的艦隊在與美軍接觸後也被迫撤退。
(二)美國
1. 麥克阿瑟:負責指揮陸軍和陸戰隊的登陸作戰,是萊特島登陸行動的核心指揮官。他對菲律賓有著特殊的戰略意圖,希望透過此次戰役重新奪回菲律賓,恢復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在戰役中,他成功組織了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推動了戰役的順利進行。
2. 哈爾西:指揮第三艦隊,負責掩護登陸部隊和攻擊日軍艦隊。他在戰役中積極尋找日軍主力作戰,在發現小澤艦隊後迅速追擊,但這也導致萊特灣內防禦出現短暫空虛,不過最終美軍還是成功應對了日軍的進攻。
3. 金凱德:指揮第七艦隊,主要承擔萊特灣內的防禦和支援登陸作戰任務。他在蘇里高海峽海戰等防禦作戰中表現出色,有效保護了登陸部隊和補給船隻。
七、戰役過程
(一)戰役前期準備(美日雙方行動)
1. 日軍準備
- 日本在菲律賓地區加強防禦工事建設,在萊特島部署了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並儲備了一定的物資。同時,聯合艦隊按照“捷號”作戰計劃進行部署,各艦隊在指定地點集結和準備。日軍對艦艇進行了檢修和補給,對飛行員進行了作戰動員和任務分配,但由於資源緊張,準備工作並不充分。
2. 美軍準備
- 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基地集結了大量的艦艇和飛機,進行戰前訓練和準備。麥克阿瑟的部隊進行了登陸作戰演練,海軍艦艇進行了編隊訓練和武器系統除錯。情報部門加強了對日軍動向的偵察和分析,透過截獲日軍通訊等手段,大致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輪廓。美軍還在萊特島附近海域進行了多次偵察飛行和小規模的火力試探。
(二)戰役初期(日軍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