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第2/2 頁)
物才流入民間。
四爺見過書中關於番薯的記載,“大如拳,皮色硃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有朝臣提議推廣,但似乎一直未見成效。
“爺可知道番薯畝產多少?”妍清笑著問,不是她嘲笑四爺,而是四爺這種天潢貴胄,能夠關心農桑之事,就已經很不多,但有些事情,不是從書本上能夠了解到的。
“十到十二石。”一千多斤,四爺胸有成竹的回答。
“那爺知不知道番薯收穫儲存後重量會減輕?”
“為何?”四爺微微皺眉,果然被妍清問住。
“稻米收穫後需要曬乾儲存,不論爺說的畝產還是賬本上記錄的,都是曬乾後的重量,一畝地大概能折損一斗左右。”
水稻、小麥一類的糧食作物,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五左右,曬乾後只剩下不到九成的重量,但番薯的含水量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五,折損率高的驚人。
這個道理四爺是知道的,見四爺點頭,妍清繼續道,“番薯也是同理,但番薯的折損率更高,若是收穫後直接儲存,只能儲存到來年春天,溫度升高就會發芽腐爛。
想要長期儲存,必須切片曬乾,這樣折損超過四分之三,十石畝產也只能剩下兩石左右的重量,同樣的產量稻米、高粱更好吃,自然沒人願意種番薯。”
番薯雖然不挑土地,但也是肥田產量更高,可以做為下等田的作物,但上等田種番薯就是浪費。
現在也沒有蜜薯、板栗紅薯一類好吃的品種,不僅口感不好,吃的多了還燒心難受,不是出於無奈沒有人會選擇番薯做為主食。
“土豆產量高,關內的環境一年可以種植兩季,關外只能種植一季,但是儲存難度比較大,發芽變綠吃下去會中毒。”
土豆雖然含有澱粉,但也一樣不適合長期做為主食,若是用於賑災、救急比較合適。
土豆能在歐洲紮根,被歐洲人做為主食,也是因為歐洲緯度高、氣溫低,別的作物生長更為困難。
這兩種作物說到底還是外來品,不如華夏本土的作物更適合國情,康熙爺研究雙季稻,而沒有大力推廣這兩種作物,也是這個原因。
回應妍清的是四爺的沉默,四爺第一次充分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句話,沒想到在農事方面,自己居然會輸給妍清這個小丫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