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宗教(第3/4 頁)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就是如此。”
“南北朝時期,因為長期處於戰亂和分裂狀態,底層可以說困苦不堪。”
“而佛教,這種宣揚“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就被統治者發現。”
“這對底層來說,供了一種精神寄託,幫助底層緩解了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安。”
“而最重要的,長期處於戰亂和不穩定的狀態,底層信奉的只有武力。”
“在這種情況下,統治就非常的不穩定,底層極容易被煽動造反。”
“所以,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極其的興盛,被朝廷大力的傳播。”
“比如,南朝的梁武帝就大力提倡佛教,修建了大量寺院,甚至親自參與佛教活動。”
中原的宗教,在什麼時候發展的最為迅速?一個王朝統治不穩定的時候!
“至於三武一宗為什麼要滅佛?其實你們可以把佛教看作是一個“人”。”
“而這個“人”,他的權勢要是威脅到了皇帝怎麼辦?”
狡兔死,走狗烹。
在座眾人的腦海裡很迅速的冒出了這麼一句。
“就是你們想的那樣,所以三武一宗才會滅佛。”
“統治既然已經穩定了,那上層和中層就不再需要佛教,至於底層?一個王朝的觸角本來就伸不到底層。”
“並且,底層信奉佛教不再造反,也是統治者願意看到的。”
“而隋唐時期和北宋時期,道教能很快的發展,也是統治者把這些教派,真正的當成了“臣子”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等等...你說臣子?”
李恩凡點了點頭,很肯定的說道:
“不錯,是臣子,但這個臣子,是打上一個引號的。”
“為什麼要打上引號?因為它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或者是人。”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統治者對宗教一直是比較忌憚的。”
“但南北朝之後,統治者突然發現了佛教這個宗教之後,他們就發現,宗教這種事物,對他們維護底層的統治,有極大的幫助。”
“所以,他們就自然而然的把宗教納為了自己的“臣子”。”
“可一個沒有威脅的“臣子”,他必然就會一步步的發展壯大,最後威脅自己的統治。”
“這個時候,皇帝最為重要的手段,制衡出現了。”
“道教就自然而然的被統治者提了上來,與佛教打擂臺,相互對抗。”
“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一直讓統治者對道教有忌憚。”
“在最開始,就很顧慮這一點。”
“但道教裡面,是分派別的,有很多的派別。”
“所以,皇帝只要稍微透露出一些要扶持道教的意思,那肯定有些派別就會屁顛屁顛的跑去朝廷。”
“而為了迎合統治者皇帝的需求,道教就剔除了許多的東西。”
“留下的,絕大多數都是對朝廷無害的思想和行為。”
“如:修仙、清靜無為、煉丹等等,這些是不是對統治無害?”
“佛教也是如此。”
“所以,你們把這兩個宗教看成是兩個“臣子”,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這倒是新奇的一個觀點。
蘇軾眼睛發亮,直直的盯著李恩凡。
這還是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把宗教比作“臣子”。
細細的想來,也確實沒有什麼錯誤,因為這兩個臣子,都替皇帝管理著底層。
“其實這也能解釋,為何歷史上的諸多帝王,他們明明知道宗教的危害,卻還是會扶持宗教的原因所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