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入陵(第2/2 頁)
涿州周邊城市遷移了數萬百姓,這些被遷徙而來的百姓數量眾多,使得易州城難以在短期內妥善安置他們。因此,易州本地人同遷移來的百姓之間發生了多次衝突事件,甚至還有一些大膽的人會悄悄逃回涿州。
面對這種情況,趙景立刻派遣快馬向易州方面傳遞訊息,表示絕對不可以使用暴力手段執行法律,也絕不允許虐待百姓。
如果易州能夠安置這些遷移來的百姓,那就盡力去做;如果實在無法容納,就將他們送往易水南岸的遂城和安肅等地方,儘可能遵循就近原則。
考慮到人都有著濃厚的戀土情結,如果將他們安置得離家太遠,擔心會讓他們心生恐慌,這樣不利於日後對他們進行歸化工作。所以,趙景盡力秉持柔性政策,既能解決百姓的居住問題,又能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最後一件事則是重中之重,歷經將近七個月時間,趙大的陵墓“永昌陵”終於完工。
這一天,自趙景開始,包括趙家親族、文武百官以及汴梁軍民,全都身著喪服,有人站在路旁揮淚送別,也有人自願跟隨著送葬隊伍,從東京西門出發,前往河南府。
兩地間的距離約為一百五十公里,深沉悲哀的鑼鼓聲傳遍四方,引得家家戶戶的百姓紛紛駐足觀看,望著這支龐大浩蕩的隊伍緩緩前行。
當聽到棺木裡躺著的是趙大時,許多百姓當場痛哭流涕,只因那位將他們救出苦難的仁慈君主徹底離他們而去了……
永昌陵建在宣祖趙弘殷的西邊,地處後來的鞏義市內,這裡也將是日後的趙宋皇陵聚集地。
趙大貴為皇帝,然一生提倡節儉,其陵大小與之前的各朝皇帝比堪稱雲泥之別,說它巴掌大都不為過。
所有裝飾不過四門外各置石獅一對,由南向北的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一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兩對,“藩使”三對,文、武臣石像四對,僅此而已。
至於陪葬品,因為他死的突然沒有相關遺詔,趙景本想要置辦的好一點,但薛居正等大臣又提議不可,他們覺得趙大不會允許後人把財物浪費在自己身上的。
因此最後經過商議,陪葬品的規格僅是一些普通的書畫、器物、衣物以及少許錢財罷了。
其生前所披甲冑、所用專武盤龍棍都保留在了汴京皇宮中,以做鎮國寶物。
八日時間,待盛大的祭拜活動結束,趙大的靈柩被送進皇陵的那一刻,史書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