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至極則易(第2/5 頁)
不得志欲蒙青天從而獲一絲悲憫,奈何天道無情,故而才有了方才那一出自短未遂的鬧劇。
續說古今,雖遲遲未能誕生念道丹種,卻性情執拗,偏妄想修行念道。
為就成功,其時常終日盤坐於後山之上,雙目炯盯一粒碎石,直瞪的面紅耳赤,額頭青筋暴起。心中何等希冀小石會因自己的意念之力動輒分毫,奈何小石無情,任你天雷山火,我自紋絲不動。
所謂念道修行,即為念力修行,一經修煉,則會在腦中的識海之鼎內凝鍊念道種子,待得念種化丹,再經意識的萬般錘鍊,則可舉物控神、掌生與滅,與精神力實屬同一範疇。(注:大腦之中,意識如同星海,而容納意識的容器如同丹鼎,故稱識海之鼎)
此前不知多少次,古今凝神屏氣,入定打坐,將識海之鼎內散亂的意識集中、壓縮、崩碎,如此迴圈往復。
這樣全神貫注的念道修行實則極度容易疲累,每次不過一個時辰,古今便通體汗如瀑下,自己卻渾然不知,怎奈這番辛苦卻也是枉費氣力,識海之鼎內依然散亂一片。
儘管念道修行毫無天賦,但古今在身法武學上卻悟性尚可,故而每日除卻念道修行外便是廢寢忘食瘋狂研習家族拳法:七寸拳。
所謂七寸拳,並非如打蛇打七寸、注重要害之意,而是初步練習時自距離對手約一臂之內處出拳,將力量自遠而近分為七段,自最遠處發力打出一段寸勁,隨後每上一層,便是向前跟進一層,打出二段寸勁,以此類推。隨著技藝的熟稔,直至練至超凡脫俗,距對手一拳左右之距打出七段寸勁。按古今的理解,該拳法若名七段拳應更為合理,而至於先人所想也已不得而知,卻也不糾結。
古今的七寸拳現今已練至大成,熟練掌握了七段寸勁,要說此間緣由,實則極為苦澀。
在此方世界,以念道修行為尊,無法修煉念力者被念道修士如同縛雞取卵一般,翻手可降。而對於並無絲毫念道天賦的古今而言,這條康莊大道卻如同橫隔無法逾越的天塹,也正因無法修出念力,其只能退萬步而求次,專心致力於武學,索性是苦心人天不負,能有此番收穫也算是一種心靈上稍稍的慰藉。
日日汗流浹背、體無完膚也從未停息。
耳邊迴響的盡是父親言語:“天兒(古今的乳名),又去練功了吧,有無效果,還了,念道一途,急不得,指不定哪天會忽覺掌握,從此衝雲直上呢,哈哈……哈……,咳咳……,為父先不打擾你了,有何困難儘管向父親提,切不可藏在心裡……”。
夜夜聽得燈光昏暗的房間傳來父母窸窣對話。
“還記天兒生時,風鳴電掣、雷雲滾滾,天籠異象罩我古府,我等皆以為是天人下凡,我兒天尊神武,可如今卻為何無絲毫念道天賦”。
“唉,我不求天兒能天選人上,只求能夠開心無憂便好,如今他每日表象上看似無憂無慮,實則苦大深愁,每每看到此,直教為孃的心如刀絞”。
此類話語不只古今深知,古劍生亦然,故而從小便獨寵古今,並暗下決心,為不使弟弟有損分毫,自己定要暢然天地、遍通百川,為其搭蓋庇廕,故而他愈發苦詣修行。
話頭轉回。
再說古今拿出螢曜石潛入水口,方覺察洞內乃是一條深邃曲折的水路。
遊刃之間左右細看,發覺此洞更似是人為修鑿,潛游數丈有餘,卻未曾見有盡頭的跡象。
幸而古今毫無念道天賦,故而苦練肉身,得益於此,他的水下屏息功夫極佳。
又前遊數十丈有餘,發現原本水平走向的水道竟突然垂直轉折朝上,此時既已認定水徑是人為修鑿而成,便自信必然會有所出口。
果不出所料,直向上再遊了約莫十丈左右,待剛隱約看到面前似有昏暗的鏡面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