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374(第1/2 頁)
</dt>
孟清和尚不知南京城中因他而起的風波,將鳥銃的圖紙送到兵仗局後,終日一門心思的撲在改進冶鐵工藝和火器研發上。
“劉熟手怎麼說就怎麼做,缺錢缺人儘管開口。本官只有一個要求,務必將此事做好。屆時,本官會向朝廷為諸位請功。”
鼓勵的話不能少,實際的利益更要擺在明面上。
遵化的工匠抵達大寧之後,孟清和再次登門拜訪白公公,白公公果然是個好說話的人,直接從兵仗局派遣三名內管,數名有實才的文吏,填補大寧雜造局的空缺。
大寧雜造局大使和副使面上不顯,心中多少有些不安。
從兵仗局要人,是伯爺對他們的工作不滿?
“兩位不必擔憂,兵仗局之人只是暫時借調。”有些話不能說得太清楚,卻也不能讓手下的人寒心,“待此事完成,雜造局還會擴充,新增五個工坊,用人之處更多,兩位家中可有適齡子弟?”
話只說了一半,意思卻十分明白。
工坊新建,需要大量人手,只要能力過關,依兩人在雜造局中的地位,安排做個管事,監工,綽綽有餘。
“卑職謝伯爺!”
職場和官場,看似兩個不同的領域,某些道理卻是相通。
規則要講,人情也不能真的拋開。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開開後門,也算不得什麼。
安排好了雜造局的事,孟清和寫給天子的奏疏也快馬送出了大寧。
鳥銃圖紙給了兵仗局,白彥回肯定會為他說話,錦衣衛沒有異動,說明天子不打算辦他。
同沈瑄的書信未斷,得知他正駐軍開平萬全衛一帶,遇到兩股韃靼遊騎,鬼力赤的主力距離邊塞依舊很遠。
“開春後,韃子會不會南下打穀草?”
“未必,秋歲就沒來。”
“先前有定國公鎮守北疆,如今又有魏國公,來了就是送死!”
這樣的談話,在邊軍中並不稀奇。
大寧製造的佛郎機炮在邊關開吼,沈瑄朱高煦帶數千士兵巡邊,草原上的鄰居,對打穀草的熱情瞬間降落數個百分點。與之相對的,兀良哈部落的生意做得不亦可乎。
對此,朱棣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規定鐵器火藥等嚴禁交易,茶葉鹽巴必須限量。
孟清和堅決擁護天子的決定,請來兀良哈的大小頭目,開了一場生動活潑的邊貿座談會。
“物以稀為貴,量少才能賣上價錢,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興寧伯口沫橫飛,拳頭揮舞,壯漢們聚精會神,聽得如痴如醉。
原來,生意要這麼做。
原來,他們的價格定得如此之低。
原來……
總之,在會議之後,兀良哈的大小頭目們無不捶胸頓足,恨不能把賣出去的糧食和茶葉再搶回來。
“許各位同韃靼交易,本官可是擔了風險的。本官視諸位如親友,自己人。換做旁人,一粒糧食都不許出塞。”
壟斷生意啊,不趁機提價還等何時?既然一起擔了風險,好處是不是也該分配一下?
價格太高,擔心對方來硬的?
沒關係,抽—刀子上!本官支援諸位,天子支援諸位,大明支援諸位!
壯漢們頓悟了,喜色滿面回了部落,當天就將出售給草原的貨物價格提高數倍。
不買?沒關係,明天價格更高。
對韃靼和瓦剌的生意,完全是賣方市場,明知道價格不合理,買貨的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真xxxx的不是東西啊!
從永樂四年到永樂八年,兀良哈同韃靼瓦剌一直維持著交易,也始終摩擦不斷,三方揮刀子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