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60(第1/2 頁)
</dt>
在打仗和處理國事上,除了作古的朱元璋,幾乎無人能出朱棣左右。遇到金融問題,朱棣卻和他老子一樣,隔行如隔山,容易犯錯誤,在亂印鈔票一事上最為明顯。
孟清和曾想提醒一下朱棣,奏疏寫好,卻又被他自己壓下。
他以什麼立場,什麼身份去提醒皇帝?
對錯與否暫且不論,在一力恢復太祖成法的永樂初年,質疑朱元璋親自定下的寶鈔制度,想砍頭還是扒皮?沒有萬全的把握,會危及腦袋的事情堅決不能幹。
孟清和之外,朝中並非無人注意到寶鈔存在的隱患。
元朝也曾發行紙鈔,可元朝的紙鈔有發行準備金,有官府信用憑證,是可以兌換金銀的。
寶鈔則不然。朱元璋立國之後,嚴格限制金銀在民間的流通,別說用寶鈔兌換金銀,連銅錢都兌不出來。
這樣的紙鈔不貶值,那才奇怪。
儘管寶鈔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有一點好處,隨用隨印,想印多少都成。當成給藩王和朝貢使臣的賞賜,成麻袋的發,皇帝一點不心疼。
在受賞者看來,廢紙也是皇帝賞的,誰敢嫌棄?哪怕是做做樣子,也要感沐天恩,感激涕零,把這摞廢紙捧回去供起來。
對於領薪水的政府官員來說,領到寶鈔就不是那麼高興的事了。票面金額定死了,用的時候卻要打折扣,相當於以光明正大的方式逐年減薪。
有爵位的勳貴武官尚且罷了,沒有雙份祿米可領的文官卻愁得直薅頭髮,為了養家,絞盡腦汁貪汙腐敗,火耗、冰炭、踢斛紛紛出爐。
不能怪其思想覺悟不高,實在是老朱家給的工資太少,想吃點肉都難。最顯著的例子,海瑞。查查這位仁兄的生活水準,就不得不為明朝的官員們掬一把同情的淚水。
好在永樂帝比他老爹大方,對功臣的恩賞更是一茬接著一茬。
孟清和不需要鋌而走險,不用下邊人孝敬,生活水平也是蹭蹭拔高。以明初的物價水平,前後幾次賞賜的金銀,足夠他躺在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活到耄耋之年。
但人生不能如此頹廢,總要有些追求。
勤奮工作,順便坑人才能體現人生價值。況且,皇帝賞賜總歸有限,等到鄭和下西洋時搭個順風船,銀子絕對是長著翅膀往家裡飛。
賠本買賣堅決不能做,鄭和腦袋不轉彎,孟清和也發誓給他扳過來。
為了這個目的,拉上沈瑄猛刷永樂帝的好感度絕對沒錯。
皇帝北巡,送到跟前給他刷,不努力都對不起永樂帝的良苦用心。
接到皇帝北巡將駐蹕大寧的旨意,孟清和立刻召集都指揮使司上下,共同商議皇帝駐蹕期間的各項安排。
安保工作,接待工作都需要專人負責。
有朱高燧在,皇帝又習慣了軍伍,基本不會出太大的狀況。但事情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要是真出了問題,誰也跑不了。
孟清和的話如當頭棒喝,讓眾人從面聖的激動中清醒過來。
以大寧都指揮使朱旺為首,眾人皆表示,以興寧伯馬首是瞻。興寧伯說怎麼辦,大家就怎麼辦,絕對沒有二話。
張貴的口號喊得尤其響亮。他在大寧城外怠慢孟清和,本就不佔理。即使捱了朱高燧一頓鞭子,被人捅—到皇帝面前,也是吃不了兜著走。
孟清和計劃刷朱棣的好感度,張貴則拼命在刷孟清和同朱高燧的好感度。
立場?面子?
事到如今,想這些全都沒用。
世子妃如何?世子又如何?在天子面前照樣什麼都不是。
經過許成的提醒,張貴想明白,也想透了。不能繼續給人當槍使,否則死了都沒人給收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