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91(第1/3 頁)
</dt>
以軍滅蝗,古有先例,同太祖成法也不相違背。
沈瑄請調衛軍的奏疏一上,朱棣當即准奏。如今效果擺在眼前,永樂帝一邊點頭,一邊對沈瑄大加誇讚。
朕的眼光果然不錯,別看老爹的兒子數量多,比起真才實學,動手能力,朕的兒子也不差!
想到這裡,不免想起南京的長子和一個勁向他要人要糧的次子和幼子。
朱棣心中滋味難辨。
朱高熾整日閉門讀書,不出文華殿一步。據皇后信中所言,長子似有矯枉過正之嫌。繼續這樣下去,很可能步上書呆子之路,一去不回頭。
朱高煦在宣府屯田,同宣府鎮守武安侯鄭亨處得不錯,算是可圈可點。朱高燧到了開原,至今還沒太大的動作,但朱棣相信,這個兒子應該不會讓他失望。
事實上,朱高熾並沒讀書讀傻了,矯枉過正也並不準確,用四個字來形容,韜光養晦更加貼切。
朱高熾不是笨人,老爹已經不待見他了,妻族又捲入了刺殺天子一事,縮起脖子老實做人才有希望改變老爹的印象。
朱高燧在開原和廣寧動作不大,目前只處於準備階段,與朱棣所料並無太大出入。
例外的,只有朱高煦。
他不單同鄭亨處得好,同軍漢們也是處得相當好。如今,宣府上下無人再言漢王驕橫,反倒是對他挽起褲腳,和軍漢們一起下田的舉動佩服不已。
雖說天子每年也要耕耤田,但那不過是個儀式,延續周禮,推著耕犁在田裡走上三個來回就完成任務。
朱高煦卻是實實在在的和邊軍一起種田,累了坐到田埂上,掏出一個雜糧餅,夾幾塊鹹菜,大口往肚裡吞。偶爾改善伙食,鹹菜換成半個鹹鴨蛋或是鮮雞蛋,白嫩嫩的蛋清,流油的蛋黃,咬一口,噴香。
不知是因為勞累還是醃鹹蛋的手藝好,不出幾日,連鄭亨也來蹭飯。
朱高煦同鄭亨算是舊識,鄭亨在燕軍中軍任副將時,曾與朱高煦並肩作戰。聽到漢王要到宣府屯田,不免有些擔心,這位可不是好伺候的主。不想半年不見,朱高煦竟有了這麼大的變化。
是誰影響了漢王?
鄭亨一邊咬著餅,一邊琢磨。
莫非漢王得了某位高人相助?或是天子給兒子請了幾位好老師?
鄭亨想不明白,腦子裡似纏成了線團。
朱高煦吞下最後一塊餅,腮幫子鼓起,站起身,絲毫沒有親王禮儀的拍拍屁股,“吃飽了,繼續幹活!”
宣府地處冀北,比北平下雪更早。
入冬前,糧食已收了一茬,氣溫驟降,來不及補種耐寒作物,朱高煦同鄭亨商討過,乾脆領著屯田的邊軍和貼戶餘丁開墾荒地,開深井。土地凍得挖不開,就伐木挖土修築煙墩,餘下的木料也不浪費,各種陷阱,弓箭,紛紛在工匠手中成形。糧食不夠吃,直接用多出來的弓箭去獵野物,補充邊軍所需。
偶爾遇上韃子游騎,即便是尋常壯丁,熟練使用弓箭,打不過也能想法脫身。傷亡不能避免卻能降到最低。如此,糧食有了富餘,軍漢改善了伙食,壯丁們也練了的膽子。
這些武器不同於制式,不在軍冊之上,損失自不必上報。但殺了韃子,戰功卻是實實在在的。已有數名貼戶因功得了錢帛,更有兩名小旗升了總旗,軍漢得賞者更多。
鄭亨更加好奇,漢王到底是從哪裡學到了這些。
朱高煦也沒隱瞞,告訴鄭亨,是借鑑大寧城的經驗。不懂之處有朱高燧加以說明。自朱高燧去了開原,通訊不便,朱高煦乾脆問到了孟清和跟前。
按照朱高煦的話來說,興寧伯賦閒在家,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幫朋友一把。
接到朱高煦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