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214(第2/2 頁)
男子臉色漲紅,搖頭直念無知夫人,愚昧庶人!腳下卻退回了門內,再不敢露面。
看著那扇黑漆大門,婦人又狠狠的啐了一口。
什麼東西!
無獨有偶,同樣的情形每日都在出現。
京城百姓因兩次徵調怨聲載道,楊鐸紀綱等人趁亂四處活動,各種流言頻出,什麼某大學士是偽君子,為成就自己的宣告不顧百姓死活,某大臣出城投靠燕王,某大臣乘夜難逃,甚至還有皇帝早已離開皇宮,駕往湘楚的訊息。
“徵調民夫是掩人耳目,迷惑燕王,皇帝和朝中大臣早跑了!”
“高皇帝對百姓仁慈,燕王殿下也仁愛百姓,當今天子卻是如此!”
“都說燕王才是真龍,如今看來……”
流言愈傳愈烈,各種版本紛紛出爐,軍心都開始不穩。守城的武官彈壓了幾次,卻治標不治本。連很多武官都半信半疑,何況下邊的軍漢?
皇帝真跑了?
自己真成了拖延燕王的炮灰?
朝廷裡的那些大官也跑了?
軍中人心惶惶,百姓怨氣沖天,建文帝卻被矇在鼓裡。
身為一個標準宅男,建文帝多是從大臣和宮廷侍衛口中得知外邊的訊息。如今六部官員各有打算,徐輝祖等勳貴閉門不出,朝中武將貶的貶,守城的守城,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只有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人。皇帝聽到的,看到的,是經過這些人潤色的。
建文帝知道京城被圍,卻不知道城內人心浮動,城防正岌岌可危。
方孝孺性情耿直,一心忠於正統,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只要他認為是對的,是對朝廷好的,便是背上罵名也要去做。
黃子澄知道方大學士的名聲越來越糟糕,城裡罵他的比罵燕王的人都多,卻沒有趁機向皇帝告狀,而是同齊泰商量之後,將這件事隱瞞下來。
城內亂了,皇帝身邊不能再亂了。萬一這些流言是燕王細作放出的,皇帝被氣出個好歹,他們就是罪人。
黃子澄難得聰明一次,猜到了流言的真相,但他選擇的處理方法卻是大錯特錯。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還要在建文帝面前粉飾太平,不是蠢到極限還能是什麼?
燕軍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攻擊,沒有取得戰果,收大軍回營,只派人輪流對城內喊話,大數朝中奸臣的罪狀,要求朝廷處決奸臣。
“殿下仁慈,不忍見百姓受苦。但天子無道……只能奉高皇帝遺命靖難……朝中有奸佞,不除不能安天下!”
軍中嗓門大的都被集中起來,舉著喇叭每日幾喊,主題鮮明,中心思想明確,語言豐富多樣,說服力非同一般的強,連部分死硬派都在這樣的語言攻勢下產生了動搖,足見撰稿之人功力深厚。
孟十二郎擺擺手,過獎矣。
同孟清和是老交情的劉提調錶示,孟同知真不考慮改行當文官?
如此大才,當真是可惜了。
入夜,徐增壽避開朝廷的眼線,親自去見了李景隆。
翌日,有官員上疏,請天子再派人往燕王處說和。
經過廷議,建文帝決定遣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往燕軍大營。
在暖閣擬旨時,有內侍提醒建文帝,茹尚書和王都督同燕王沒有任何交情,燕王會樂意見他們?恐怕連大營都進不去。
建文帝認為內侍說的有理,點點頭,臨時把李景隆也加了進去。
“來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