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171(第1/2 頁)
</dt>
建文帝被鐵鉉感動了,令他贊理兵事,即便沒有兵部尚書的頭銜,手中的權利卻相當實在,一點不打折扣。
之後,更在早朝上力排眾議,詔歷城侯盛庸為大將軍,集合大軍北上討燕軍。都督平安和徐凱都成為了盛庸的副將。
此令一下,朝中爭議不斷。
濟南一戰,盛庸表現突出,可令他為主將,平安為副,著實大出眾人預料。
論資歷,論戰功,論對軍隊的指揮能力,盛庸哪裡比得上平安?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義子,盛庸算哪顆蔥?
五軍都督府上疏,請皇帝慎重考慮。平安雖未出聲,可讓他擔任一個無名小卒的副將,也難免有氣。
承天門突然一場大火,更讓朝中懷疑之聲四起,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
建文帝咬牙,頂住各方壓力始終沒有鬆口。
他就認準盛庸和鐵鉉了,至於朝中那幫鵪鶉,哪涼快哪歇著去吧!
醒悟
建文二年十月,北平
昨日還是秋高氣爽,一夜過去,大雪便紛紛揚揚落下。
推開房門,孟清和跺跺腳,搓搓手,哈了一口熱氣,總算驅散了些許涼意。
從南京傳來訊息,盛庸率領的大軍已經出發,不日將到濟南。宮中宦官盡職盡責,情報工作做得十分細緻,包括大軍的領兵將官,行進路線,以及大致進攻計劃都密報給了燕王。
駐守德州的安陸侯吳傑壓力最大,盛庸一到濟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進軍河北都不會安心。
燕王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眾將都提議進軍山東,趁朝廷大軍未到,先一步插下釘子。
不料命令下達,進攻目標卻是遼東。
遼王被建文帝一道詔令叫去南京,進京後就被困在遼王府,待遇不比被軟禁的齊王好多少。
遼東一地,大半州府已歸順燕王,餘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穀草都不會光顧,除了苦就是寒。別說州縣,邊衛都極少,大冬天派軍隊攻打這些地方,吃飽了撐的?
將領們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決的燕王殿下,怎麼會做出這樣近乎抽風的軍事計劃。
可命令已下,反對是沒有用的。
軍令如山,張玉朱能等將領只能聽令行事。
沈瑄仍為前鋒,從草原歸來的楊鐸被歸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隨同出征,北平留給了朱高熾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離開北平,盛庸也不會輕易冒險。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來了再說。
若是朱高熾再發狠辦一次冰雕展覽,誰受得了?
孟清和沒有隨大軍出征,天氣驟寒,他開始發熱咳嗽,趙大夫看過,說是舊傷復發,傷了身體底子,需要靜心調養。
朱高熾趁機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凍,孟同知跟隨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幫他處理政務,順便讓王府良醫為他調養。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負大才,若不能保重身體,難免可惜。”
不管朱高熾是出於何種目的,到底幫了孟清和。
如果真隨大軍出證,孟清和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過來。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聽世子調遣。”
“謝父王。”
留下孟清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歸附的草原部落。
挑選出的部落勇士隨軍出征之後,留下的老幼婦孺需要妥善安排,這是燕王交給朱高熾的任務,朱高熾總要找幾個幫手。說來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屬上下,沒一個官員能同這些蒙古人溝通良好,孟清和卻是個特例。
語言不通?沒關係,有翻譯。再不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