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節(第2/3 頁)
旦到了陸地,你付的價錢,不足以讓我派船員保護你的安全。”
“我明白。”
紅髮男人感謝了船長,堅持要提前下船。
船長點點頭,沒再多說。
他已經盡到了提醒的義務,這個人是生是死,就和他無關了。
鄭和的船隊沒有發現這艘商船,在開往日本的途中,又遇到了幾艘倭船,能抓就抓,抓不住就送進海里餵魚。
隨著距離日本越來越近,這支龐大船隊的訊息,終於傳到了源氏耳中。
此時,日本剛結束南北朝,實現統一不久,掌握政權的是室町幕府,統治者是足利義滿,即史書上記載的徵夷大將軍源道義。
建文年間,源道義曾下令嚴禁邊民寇掠明朝,雖說效果不大,卻得建文帝派遣使臣宣諭招撫,獲賞金印。
建文帝下臺之後,永樂帝登位,倭寇依舊屢有擾邊,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朱棣是誰?
想要皇位直接搶,把北元打得滿大漠跑的猛人。
惹到了他,甭管是誰,都必須付出代價。
於是,鄭和和王景弘帶著威脅意味十足的詔書出發,一路殺到了日本。
源道義有些慌神,據得到的可靠情報,明朝船隊近兩百之數,有鉅艦大炮,船身之巨,彷彿山嶽,發炮之聲,似海嘯地動,威勢非尋常戰船可敵。
船上成員,多為著袢襖皮甲的軍士,動輒以“神器”揚聲海上,赫赫然,有萬軍不擋之勢。
明朝的使者,源道義見過,明朝的戰船,他也見過。
但是,那都是懷帶著“友好”的目的前來訪問。而鄭和帶領的這支船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和友好不沾邊。
說他們是來攻打日本,發動戰爭,還更可信些。
萬分心焦也想不出辦法,源道義乾脆召集手下,共商對策。
人來了,卻各個愁眉苦臉,門一關,集體沉默。
很顯然,對於明朝船隊的來意,大家都不看好。
萬一真要打起來,該如何應對?或者說,該往哪個方向跑?
有人提出,先派使者前去試探。
立刻被反駁,試探不出,更加惹惱對方該怎麼辦?萬一被當賊寇解決掉,還能以正義的名義報仇嗎?!
雙方爭執不下,源道義頭疼,手下也是一樣。
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先派人到港口等著,萬一明朝真是派軍隊前來攻打,也好提前有個準備。
打不打得贏?
總之,先看情況再說。
日本人惶惶不能安,正為打仗和跑路做兩手準備。
鄭和的船隊已漸漸靠近下關,巨大的黑影出現在海面上,像是一頭頭巨獸,張開了大口。
這次下東洋之行,終於抵達第一站,飽受暈船折磨的鄭和同王景弘,終於能緩口氣了。
於此同時,孟清和在大寧的辦學計劃也初見成效。
大寧城西,新建的儒學正式開始授課。
兩層的建築,門前立著興寧伯親定,經天子審批的學規。
最先一條,入學的學子,不分貧富,民族,無論邊民還是歸附部族,全部一視同仁。
入學之後,統一發藍色布衫,戴四方平定巾。入冬發棉襖,棉帽。
韃靼和女真入學者,先隨訓導學習漢文,評定透過之後,再進行下一步學習。
儒學中設有武訓,有武師教授騎馬射箭。不要求人人習成文武全才,至少不能是手無縛雞之力文弱酸丁。
學中每月兩次考核,文武皆優者,獎寶鈔兩錠,單項優異者,獎寶鈔一錠。
這種考核方式,倒和了韃靼和女真學子的胃口。比之乎者也,基本都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